死亡的阴影

       今天朋友找到我,说:“我有个同事,他妈妈时日不多了,但经过去年去医院诊治,已经失去了对生活的向往。尽管从医学角度,确实也无能为力了。但家人想开导她,期望即便离开,也能走得坦然从容。”希望我可否帮助提供临终关怀的资源。

       听到这些话,我心里很悲伤,昨天在朋友圈中看到有祈祷爱妻往生的朋友,小区里有精神病儿子杀母的噩耗,身边有外婆微弱烛光的呻吟……死亡离我们比我们思维的更近,死亡的阴影无处不在。

      死亡给我们带来种种恐惧,让我们各种的挣扎与折腾,直到最后油干灯枯尽,还是不得不死亡。每一个人都如此,特朗普如此、爱因斯坦如此、你我都如此。

     要做到生死无惧是最难的修行,但也是必须面对的修行。很可惜,我们一般都是直到最后一刻,才会对自己的死亡有所意识。就好像一位高僧说过的一样:“活着时,好像自己永远不会死。死亡时,好像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何其悲哀啊!    

       在这要永远的分别之时,我只想说:“家人的陪伴与理解就是最好的临终关怀了”。因为我们中国人的信仰往往在家庭,一生所有,基本上都是系于家庭。最放不下的也是对家人的牵挂了。

     所以我说:“临终的人是不用开导的,他们需要的是放心,放心的离开。对现实世界中的家人放心,相信他们一定会过得好好的。对将要去的世界也放心,相信一定是一个光明的处所。”

      恐惧是因为无法自主,就跟我们每次要毕业、工作、换新环境一样,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就会焦虑恐惧。如果有对已有的放心,对未有的信心,就会放松下来。

     我想我们在临终关怀中最大的症结就是家人之间无法坦诚相待,都是出于爱,一方掩盖病情,不敢提起可能发生,但言语情态又是着急害怕,就会表现出小心翼翼和焦虑,而即将离去的一方又会担心家人的担心,又会在到底有无治疗希望上猜疑,因为彼此有心结,所以更加不知道如何爱和表达。导致的结果是只能说些日常闲话,反而走心的交流很少。

      其实最有疗愈的临终关怀是放下种种恐惧,去表达对彼此的爱和祝福。记得有一部电影,说的是一个富翁,突然瘫痪,结果选了一个流浪汉当侍者,最后成为朋友,就是因为流浪汉没有把他当做瘫痪的人,鼓励他继续享受生活。还有好多电影都讲要临终了,然后主人公出逃偶遇陌生人,然后一起去实现梦想。这些故事都说明了真正要贴近内心,放下恐惧,才是临终者最需要的支持。

     所以,作为家人,要首先面对自己的恐惧,要先在自己身上做功课,要先在自心中接受必然要分离的事实,然后在心中不断的祝福临终者,把内心中的感谢与祝福表达出来。如果无法做到,就把自己的脆弱悲伤表达出来。“真相无毒”,真实的面对,特别是共同面对,就一定会生出接受各种可能性的勇气。因为,我们总是无法独自坚强,我们需要共同面对,共同坚强。

      放下对分离的恐惧,好好的在可以相聚的时间中彼此享受对方的爱,这就是向死而生。只有在爱中,唯有在爱中,我们可以坦然面对死亡的阴影——生死无惧。

        祝福!无尽的祝福!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一次感受到死亡的阴影的时候,我大概十岁左右。那一年,我的外公、我母亲的父亲,因为癌症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我们。...
    更一楼阅读 612评论 0 0
  • 很早就听说过《西藏生死书》,据说很多人读过这本书后,对死亡不再恐惧,重新定义了活的意义。我怀着好奇与期待,打开这本...
    不要问我从何而来向何而往阅读 12,210评论 0 10
  • 人很奇怪, 接受到一个信息之后, 在那段时间之后就会不停的听到类似的信息。 例如,我这个星期总是看到不止一篇文章表...
    卡盟阅读 374评论 0 0
  • 图片来自网络 没有哪个人生来就有一颗恶魔的心,只是曾经的善良被现实消磨殆尽。 在《人民的名义》这众多的反派角色中,...
    禄指阅读 650评论 0 3
  • 在Media Lab的作者分享了他在本科项目中对VR设计实践的一些思考,阅读后能够帮助对虚拟现实中的体验设计建立一...
    ShusQ阅读 296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