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与木匠》艾莉森·高普尼克写的一本新书。这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育儿指南,它用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让我们重新理解“童年”和“成长”。下面是万维刚老师在得到精品课中解读该书后,梳理的内容清单第一部分。
一、童年到底是什么?
1动物界的普遍规律是,未成年期越漫长的物种,智力越发达。
2漫长的童年是人类的竞争优势,让人类在这段时间学习应对不确定性的风险。
3人类的童年和青春期都越来越长,这个回报是巨大的——人类一代比一代强,早就不是一般的灵长类了。
4童年是一种风险解决方案。
二、“早当家”是好事吗?
1人类要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也变复杂。
2学习有一项机能需要专注,而变复杂需要在各个方向探索。探索期间,只能依靠父母。
3所以,父母的任务就是提供一个环境让孩子探索。让他们可以无责任地随便折腾,变复杂,以期适应未来多变的环境。
4所以,养育的重点不是掌握某一方面的技能,而是让他学会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5从这个角度看,“早当家”就不是好事。
三、童年时代,小孩应该干什么?家长呢?
1小孩该干的:探索、学习。
2家长不是给孩子定制、制定或者指定发展的路线。提供资源保障,让孩子充分探索。
3是让孩子面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具备抗打击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六岁以下的孩子到底该学什么?
1学习的三个渠道:自己摸索和试错、模仿、听讲。
2孩子的模仿非常高级。他不是什么动作都能模仿,只有你这个动作那个达到一定的目的,他才会模仿。通过模仿,孩子能够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3关键:孩子模仿的对象,必须得是人。
4更关键:最好是关系亲近、跟他相似的人。你跟孩子的关系越好,他越愿意模仿你。
五、为什么孩子不听你的话?
1孩子听不听你的话,首先取决于你们之间的关系。
2对于接收的信息,孩子非常挑人——不是什么人跟他说什么东西他都信。
3孩子和家长的关系可以分成三种: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
4安全型的孩子听家长的。他跟家长的关系好,他相信家长的话;但是在家长和真理不一致的时候,他更相信真理。安全型孩子的学习模式非常健康。
5回避型的孩子有可能听家长的,但是家长在他心里没有权威,一旦遇到冲突,他不相信家长。
6焦虑型的孩子,永远都相信家长。他不顾客观事实……搞不好长大了会成为妈宝男。
7当你指责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先要问问自己和孩子是什么类型的关系。所谓“听话”,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行动。
8孩子听不听话,其次取决于你行不行。
9两三岁的孩子已经善于判断一个人靠不靠谱。如果这个人不自信,小孩根本不信他。
10综上,如果你本人靠谱,知识丰富,充满自信,跟孩子关系密切,孩子对你有安全感,他就愿意模仿你,他就更信任你的话。
11如果你本人的一举一动都很有教养,心底善良做事稳重,你的孩子也会这样。
12你是什么人,比你对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六、为什么孩子要打闹?
1打闹是一种社交演练。它是孩子喜爱学习社交互动。
2如果一个小孩从小都没有跟别的孩子打闹过,他在社交场合就会表现的很笨拙,他不知道怎么和人互动。
3打闹还可以增加大脑的可塑性。为将来学习其他知识做好准备。
七、玩具对孩子有什么作用?
1孩子玩玩具,是在探索意外。探索有利于孩子掌握多方面的技能。
2玩玩具可以促进大脑发育。孩子玩玩具的时候,大脑前额叶中负责社交的区域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能让大脑变得可塑。
3大脑可塑性高,学习新东西会更容易。
八、为什么孩子喜欢假装扮演游戏?
1很多动物都会打闹和玩玩具,但是只有人会假装。
2对于一般想象出来的东西,孩子能分辨哪些是假的。特别当孩子假装的时候,他们非常明白这是假装的,但是他们仍然乐此不疲。
3假装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想象不同的可能性。会假装的孩子能想象出很多可能性来,而不会假装的孩子没有这种能力。想象不存在的东西,这是人类创造力的起源。
4假装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的心理状态。
5“心智理论”,就是说你要知道别人的情绪是什么样,他有什么意图,他有什么欲望,他是真的还是假装的,他的信仰是什么……你得会判断人的心理状态。
6六岁以下的儿童最应该学的东西就是心智理论,想要发展这种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玩假装。
7假装跟学习成绩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对心智成长至关重要。
(待续)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