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律往往体现在人们工作之余的时间,有些人会选择休息时也加班的努力,有些人会选择把业余时间全部留给家人,也有些人会用健身、登山或通过参加其他社会活动来丰富业余生活,总之决定一个人生活方式的最终行为并不在于工作时间,而是他们如何度过闲暇时间。
大约三个月前有个朋友和我聊起他家庭中的一些琐事,究其原因,竟是由于工作太辛苦导致生活重心严重失衡,并且原本令她傲娇的工作中发生的一些算不得什么问题的小事都令她恼怒、焦虑。
你可曾想过偶尔像个旅人一样,带上相机,尽情游荡在你所在的城市中的任意角落,这样的体验你有过吗?周末是否也可以充满期待,而非睡个昏天暗地?
01 迷失在工作中的你偶尔还会做白日梦吗?
其实我很想对这些朋友说,你的心也需要偶尔放松一下,你是否看到过某些慢生活的城市中人们的状态?
不焦虑、不攀比,整个城市都在为人们创造着安全感,人与人之间相互成全,而不是在超快的节律下靠证明自己的能力、实力来填补内心那份缺失的安全感。
人们都说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可在工作的过程中渐渐就迷失到不再去期待生活了。加班使人不再愿意早起,你明明可以早起20分钟去吃个早饭或自己做点简餐,让清晨过得舒心一点;
可偏偏很多人会因为想要弥补加班缺失的睡眠,而选择尽可能地晚起,似乎多睡一会就可以平衡加班带来的睡眠不足的状态,然而现状是人们在昏昏沉沉的状态之下起床、换衣服、拿上包包、手机等,接着快速挤进早高峰被限流的人群中,有时还会错过上班的打卡时间。
地铁上常常会看到人们疲惫的状态,对于工作环境及上班本身没有期待,也没有了积极心态。同样的一班地铁,去上班的人和初到这座城市来旅行的人必然是不同的状态。
暑假期间,当你在地铁或公交上看到几个女孩或是一家三口一大早就开始讨论全天的行程时,你会发现早起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难事,甚至他们还会兴奋到路程再远,有座位空出来时,他们也不会去争抢,因为对行程的共同期待使他们必须要围在一起聊些什么相关的或不相关的人或事。
相比之下,工作中的人在看到座位空出来时总有些人哪怕只能坐一站就下车了也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挤上前去,正是因为那份疲惫使得人们从清晨开始就一脸倦容。
02 生活的样子岂能只有工作?
我问过身边很多朋友,几乎大家都认定自己打拼的城市没什么可留恋的,拼个10年、8年之后就另谋住处,似乎大家都认定自己打拼的城市自带“赚钱赚经验积累人脉偶遇机会”的属性,出来工作就是很辛苦、就是没得享受,令多少年轻人顶着巨大的压力却不曾想去释放它。
有压力确实很正常,可生活多年的城市能够有点生活的样子,而非万般无奈皆因“你的生活中只有工作”,那也难怪人们都认为工作不快乐了。
像导读里提到的那个女孩一样,假如你的生活被工作填的满满的,那么最可怕的现象就是工作不能出现任何闪失,哪怕某个项目不如你预期的顺利,你都会产生深深的自责及无力感。
毕竟一切努力都为了工作,到头来本应陪伴家人的时间都失去了,却不一定能获得家人的理解。诸如这类情绪涌上心头,任凭你再怎么理性,对这份自己选择的事业也无法说一个不字。
然而你所在的城市有没有能够让你放松、安心的感受呢,哪怕只有一点点。
03 你所在的城市具备旅行的特质吗?
几个月前一个朋友大学同学来北京假借出差之名故地“新”游,我听到这个词不免有些好奇。他便说与我听“他在北京上了大学,也工作了一段时间,算算看,差不多在这待了6年呢。之后工作不太如意就回了深圳老家了。这次过来找我,还开玩笑地说他在这生活这么多年,哪儿(景点)都没去过,老觉得有点遗憾,毕竟要不是因为出差,他也不会来这。”
“那你对这里的景点有多熟?”我只得顺着这个话题问道。
“我也是每天都在工作啊,谁有时间出去那些人挤人的地方溜达啊。”
工作可不背这个锅啊。忙、没时间、人太多了都能成为“人们把工作视为一切”而常常在休息时依然选择不出门的理由。
其实只是人们并没有想要在自己打拼的城市中为自己谋得一份安全感和归属感。
我曾在《破冰北极点》中见作者表示她每次出去,都会把临时住处称呼为家。这个称呼我很喜欢,因为我也会这样,有时候出去住民宿,还会自己买菜下厨,当然这也需要住宿环境足够干净与便利才行。
如果你愿意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那你每天生活的地方,就是临时的家,不是吗?家里就要有人气、有零食、有书架、有毛毯等“领土性”的物件,令你推开门,就能享受在这个环境中,就着柔和的落地灯,靠在沙发上安心地睡上一小觉。这就是你给自己打造的家的感受。
这样的环境总是会遣散掉一些不安与焦躁的。
我下面想说的是:生活环境之外,你可以走出去。不论生活的城市是否具备旅行的特质,它都值得你好好了解一番。
从心出发,你生活的城市总有些景观或人文,是值得你把休息日“贡献”出来的。别因为“工作”耽误了自己的假期,人们总是把工作之余用犯懒、追剧甚至大吃大喝来继续窝在住处,并以此行为来表示对于一周忙碌工作的犒赏。同时也默默盘算着年假或是其他小长假该去哪。
各个城市都被人们自行贴上种种功能标签,工作、旅游等不同标签的城市也被人们区别对待。
04 哪些城市有什么功能,都在于人们赋予它怎样的意义
城市本身没有什么所谓的功能,但是人们在选择一座城市时会在潜意识中提醒自己,哪些城市是旅游城市,哪些城市就是适合工作、打拼的,当人们为自己所在的城市贴上某些功能标签时,他们就不愿再去探索、发现这座城市的美好及神秘了。
记得在镇江的出租车上,司机对这座城市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这周边的城市都发展得不错,就镇江是个例外,没啥玩的,也没啥逛的,就有个醋算是特产吧。”
隔天清晨我便动身去了趟江天禅寺,其阿育王柱的威严,转经筒的美妙及古法海洞的不求闻达,无一不令我心生敬畏,其实镇江这一站并非是我事先计划好的,旅途中你想见的风景若都按照攻略去践行,那未免在期待的同时也少了一点惊喜。
如同人生,有未知才美丽,才会有所期,否则每一天的样子都已被程序化,那人也就成了机械。
哪些城市有什么功能,都在于人们自身赋予它怎样的意义。一座“旅游城市”,在当地人的眼里,它并没什么可爱之处。就像那个司机所说,而他只是万千居住在“旅游城市”中的一个公民而已,更多的人都认为自己所在的城市不怎么样,不如其他某个地方,这已是常态。
其实任何人打拼的城市都有可能成为他人眼中那座值得深入了解和探索的城市,当然任何一座旅游城市不仅承载着游人的期待,也包容着驻足在这的人对它的失望及漠视。
当你把每一天的工作都当作短暂的体验去专注其中时,也许你会有不同与以往的感受。
要知道你所在的城市每天也有各种各样的陌生人蜂拥而至,为旅行,为探索,为满足好奇心而纷至沓来。
正如那些生活在所谓的旅游城市的人们就算从未在自己生活的城市游历过,也会随口说上一句“这破地方有什么好玩的啊?”,接着向游客们投向满是疑问的目光。
05 小结
我们拥有的记忆正是每天都在更新、且不断存储的,但能记下多少却全凭我们自己是否愿意珍惜它们。
大约十年前,我居住过的城市,我也不觉得有什么可好玩的,那时我每每看到路边停下的大巴车卸载游客的场景,我也会在心里默默发出同样的疑问。
如今我愿意珍惜每一寸我到过的地方,即便不曾记住什么,也希望多看两眼。街边叫卖的商贩、操着浓郁方言且一脸天真的孩子、为了一碗云吞的皮是薄是厚而与店家争论不休的中年顾客、这一幕幕样子刻画在脑海里,这就是生活的样子。
人们普遍认为的那种没什么可游历、没什么可玩的城市的样貌就时刻出现在我们身边。而生活的趣味也在其中,多多观察,你终会找到那个值得你多看两眼的平凡世界。
有时候旅行会使你更期待下一次出发,也会使你对自己所在的城市更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