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得到》上有一个专题课,关于快速阅读,因为得到账户里还有些余额,所以点击的时候直接就购买了,买了之后才发现,听完之后茅塞顿开,值得分享一下。
专题分为4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用思维导图进行了关键点和结构的梳理,现在咱们来用文字进行串联,也算是我听完之后的一次正式输出,学以致用。
1.摆正心态
这一课没有教具体方法,却是我觉得收获最大的部分。
原来我之前无法完成快速阅读的最大制约因素是心态,关于心态,最需要注意的是敬畏感,对书的敬畏感会让我们觉得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至关重要,所以要逐字逐句的阅读,不能漏掉任何一个字,而恰恰是这样过度敬畏,过度紧张成了阅读中最大的障碍。
确实,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我们去看,不是每一本适合我们的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花相同的精力去对待,很多时候我们看不懂有以下几种可能:
1.翻译造成的理解差异。
2.作者可以营造的重要感。
3.作者描述的过程过于冗余。
所以当遇到读不懂或者读的慢的内容,不需要纠结,速读不是把每个字读的快一些,而是读的少一些,化繁为简,找重点。电影中的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不适合我们大多数人,只要摆正心态,多加练习,速读并不难。
当然需要解释的是速读不代表不明白意思的瞎读,速读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大致的结构,提出问题,为精读做准备,就好像看一副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画的结构,又好像去逛超市,了解超市布局之后,即使你不知道德芙巧克力具体在哪儿, 不过如果你知道食品货架的区域,想找到想要的货品就没有那么难。
接下来的三个步骤是评测,速读,输出
2.评测
评测的目的是为了找到真正适合我们看的书,如果我们在看不适合自己的书,不知道看的目的,也不能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只是为了看而看,那最终的结果即使逐字逐句认认真真的看完了,也没有什么意义,反推到做事的逻辑,其实也是一样的,先弄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和做这件事的利弊,下一步才是具体做的方法。
如何在还没有读一本书时就快速的知道是不是适合精读?还是有套路的
1.看出版社的宣传文案(此部分注意要略去一定的水分)
2.看目录与序言,了解核心和大致结构
3.其他人看完之后的书评
关于第三点,可能有人会觉得我看书就是为了找到自己的读书的视角,看别人的书评对我有干扰怎么办?其实换个角度说,如果我们真的是为了找寻自己的人生视角,那别人的评价更不会干扰到我们啦,只是一种参考和思考而已,读书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增长见识,让心胸更开阔吗?
不过书评也分以下几类
第一类,没有什么价值,只是单纯的说好或者坏,却说不出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这类书评就没有太多的借鉴意义。
第二类,有价值的评论,可以衍生出大的背景知识,从一本书延展开,推荐相关的书籍或者知识点。
第三类,也是比较重要的,就是通过评论可以激发你的好奇心,让你有去书中找寻答案的冲动,这样就完成了是否要开始读这本书的筛选。
3.速读
从标题看,应该是到了这一系列课程的重点了,如何进行速读
首先要明确速读的目的,是“阅”和“读”,阅指的是看,而读的目的是听
想要快速流畅的进行速读,要依据语义单元进行连接,语义单元指的是表达相同意思的内容,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好几页,这个需要经常练习才能快速的识别。一般是通过关键词和通用的写作框架进行识别。
关于写作的思路,既要在文中探索作者的思路和用意,也要经常想一想如果我是作者,我会用怎样的思路去写,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工具进行结构的梳理。
如何判断一本书的重点有哪些?很多人会去记住书中举的例子,例子是为重点服务,帮助理解和记忆的,他本身并不是重点,重点通常有以下几钟:
1.新的概念,以前没听过也没接触过的。
2.旧的概念,以前听过但是常常容易被我们忽视的
3.等待替换现有的概念,即将升级的内容
速读的顺序可以从前至后,也可以在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暂时跳过,当在书的后面看到相关内容时再往回追溯。
4.输出
输出就是我写这篇读书笔记的目的,完成我听完之后的输出,写的目的不是为了生成一篇完美的文章,而是在写的过程中重新去梳理思路。
既然花了时间和精力,那就要达成有效阅读的目的,理解+记忆是有效阅读的核心,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读了书之后说不出书里写了什么?重点是什么?不是因为我们的表达能力不好,而是没有进行有效阅读。
理解建立在互动的基础上,可以将新旧知识进行连接,并且可以给书进行评价,好,是哪里好,不好,是哪里不好。
输出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可以是写作,也可以是口语表达,当然写作更偏重逻辑性的梳理,写作时最大的阻碍是害怕写的不完美而无法开始,所以首先要关闭掉对自己的评价,先写,之后再修改,任何好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整个系列课程最精华的部分是“书读三遍”,
先在远处观察,是否要读(评测)
然后再近处研究,大致结构(速读)
最后进行有效阅读,并整理(输出)、
以上是我结合听课时的思维导图进行整理的笔记,写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记录的不全和没有完全理解的部分,不过没关系,总体的写完之后感觉收获更大。
下一步我找一本书测试之后再重新回顾
《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