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95后,由于时代的巨大变革,我的家长和我的价值观念有很大的不同。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我的朋友、同学身上,有时候我们会苦恼如何“改变”父母的观念,让他们去接受更新鲜的、更多元化的事物,但是更多时候,我和我的朋友们会感慨自己最终在这层关系下妥协。
艰苦朴素的成长环境使得我的父母亲认可“经验论”,坚信大众的看法以及历史的规律。所有背离传统价值观的东西在他们眼里都有些“胡闹”。而我们这一代收到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冲击,更加开放、包容,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独立审美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举个例子,我的一个朋友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自己现在的专业,谨慎考虑后想要退学,因为她想要学习的专业是动画制作方向的,国内没有很好的大学,因此她想申请国外的学校。想来大多数父母亲是无法接受这一点的,他们可能会觉得“只要你认真学了,之后就会慢慢喜欢的”,“只是不愿意努力罢了,找什么借口呢”。
在这个例子里,“退学”是父母亲无法接受的第一点。在传统观念下,“退学”意味着对一个人能力的否定,是“一生污点”。第二个点可能在于学习“动画制作”,这个专业在很多家长看来可能不是一个“正经”的专业,在心里会觉得这个专业不如学习理工科、社科更加靠谱。第三个点是在于“出国”,很多家长会觉得出国读书需要花大量的金钱,国外也没什么特别好的地方为什么一定要出国。
我这位朋友也是犹豫了很久,和很多人交谈过,在自己姐姐的强力支持下,靠着“先斩后奏”完成了这次“冒险”。她的父母在我看来已经属于蛮开放的长辈了,却仍然困难重重。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想解释下自己对于这三个家长不易接受的点阐述我自己的看法。首先关于退学,我觉得矛盾点在于,年青一代会在意“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去微小化社会舆论负面的力量;而长辈更关注的点在于,他们的经验里没有人这么做,一方面担心子女比起继续读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会得到更糟糕的结果,一方面纠结于社会舆论的影响。关于艺术类的专业,其实艺术和创造、创新相关,艺术类的专业培养的是创造力,正因为创造力的不可估量性导致家长对其的不信任感。至于出国,首先我的这位朋友家境挺不错,她明确知道家长可以负担她出国的费用因此才下的决定。如果是留学西方国家,学费和生活费上确实是很大一笔支出,我也不赞成子女为了自己的出国梦就要家里买车买房送其出国,但是可以在家庭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选择:比如欧洲的很多国家都是免学费的,甚至部分欧洲国家的物价水平比国内还低,所以如果家境一般,也可以进行这样的选择。西方国家在创造类学科,尤其是艺术、建筑、计算机领域、社科,确实是强于国内。
当然,并不是鼓励年轻人,退学、学艺术、出国。只是如果我们可以把对经验外事物的排斥感降低一些,我认为更利于两代之间的交流。
所以总结来看,家长并不是不关心自己的孩子,而是他们“认为”这样做不会有好结果。比起相信经验,我更希望家长可以去相信自己的孩子。时代的变化是原因之一,在我父母亲的年代,只需要好好读书,好好工作,就可以得到不错的岗位。然而现在是考查综合素质的年代,比起专业能力,眼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都十分重要,单纯靠拼搏比不过拼搏+喜爱。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实现比起安定的生活可能对我们来说更加重要一些。
我也一直在找办法来促进我爸妈接受新事物,接受新的价值观念。比如主动和父母聊一些他们可能内心并不赞同的年轻人的行为,然后打破砂锅问到底,问出他们究竟是哪里不满。之前和父母有聊过同性恋的话题,婚前性行为的话题,过早结婚或者过晚结婚的问题,丁克家庭的问题,等等。关于不满的原因,发现有些是传统观念作祟,有些则是了解得不够多。那么我就趁机多普及普及,然后告诉他们我是怎么想的,如果实在是说服不了,一脸拒绝,那也无妨,观点探讨是不可能一次就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的。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务必要让你的父母放心,因为很有可能他们会觉得你是想这么做才这么跟他们说的,于是就会多想。我一般在谈话之前和之后都会很认真地告诉他们,我怎么想不代表我会怎么做,思想是独立的,但是行为无法独立,也就是我的行为势必会影响我身边的人,所以我在做这些行为之前一定会和他们商量。
其实在我看来子女是促进父母去了解这些事物最好的推动力。我偶尔也会发一些吐槽视频给我爸妈看,久而久之发现我妈妈也略有吐槽体制。因此我还是建议子女要多和父母聊天,不要介意我们之间的差异,互相的理解依靠的是沟通交流而非独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