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认为酒乃水谷之精、熟谷之液,其气剽悍而清,因“同气相求”,故伴随卫气行皮肤而充溢于络脉,有活血通络的作用。
《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有“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之描述.
《灵枢·经脉第十》有云“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
酒为熟谷之液,其气悍,与卫气性质相似,故入于胃,先从卫气行皮肤而充溢于络脉,经与络不能两实,络脉充满则经脉空虚。可看出酒在体内的运行变化:酒伴随卫气行于体表,充溢于络脉而有活血通络之效。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记载“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岐伯的回答说明了酒的特性是“熟谷之液”、“气悍以清”,而谷需在胃中腐熟,所以酒虽然后谷而入,但先于谷化为小便排泄出来。
《灵枢·论勇第五十》有言“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藏使然?少俞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固比于勇士,气衰则悔。”
少俞从酒的性质入手,生动地阐明怯士得酒后成为勇士的道理:酒之剽悍之气从胃上逆于胸,使得肝气上越、胆气充满而勇气大增。
《内经》时代,医家已善用酒治病,从单纯用酒发展到酒与药相结合,从内服用药发展到内服与外治相结合,对疾病的治疗手段日趋综合化,治疗水平逐渐提高。
《素问·玉版论要篇第十五》中载有“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
说明古人已能通过面部色泽的望诊来确定治疗手段和判断疾病的愈后。醪酒是指用五谷酿成的浊酒,可通调营卫,治疗从面部色泽来看比较严重的疾病。这也说明当时的治疗手段比较单一。
《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记载“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趾内侧爪甲上……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髟易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由此可见尸厥的治法丰富,有针刺、竹管吹其两耳、燔治、饮美酒等。酒能促进气血运行通畅,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故能治疗尸厥。
《灵枢·寿夭刚柔第六》云“黄帝曰:药熨奈何?伯高曰:用淳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口父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
此处详细介绍药熨这一疗法。酒作为治疗辅剂,起温通经脉、辅助药力的作用。
《灵枢·经筋第十三》曰“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疒贵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啖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
这里综合运用多种外治法治疗足阳明经筋病变。饮美酒和用白酒调和肉桂末治疗口僻,这是利用酒能温经通络的功效。
《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曰“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醪药是一种酒剂,可以治疗肌肤麻木不仁。
《内经》在发病方面的一个重要观点:生病起于过用。饮酒过度、酒后房劳过度,耗伤人体精气,导致疾病丛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云“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
这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过量饮酒有害身体,若喝醉以后行房,日久会使肾精逐渐衰竭,身体逐渐衰弱而短寿。
《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云“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可知饮酒后出汗易导致风邪侵入而成“漏风”。
《素问·腹中论篇第四十》记载“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从这可见血枯病发病与过量饮酒后房劳有关。年少体虚,酒后行房可致中气受损,气血化源不足;可使肝脏受损,而肝主藏血,故日久而成血枯病。
《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有云“热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此处论述了热厥的病因病机。由于“数醉若饱以入房”,酒食之气聚于脾中不得散,热盛于中,故出现内热而尿赤;酒食过量耗伤脾胃阴精,“不营其四肢也”;房劳耗损肾阴,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
《素问·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云“又遇饮食饱甚,汗出于胃,醉饱行房,汗出于脾,因而三虚,脾神失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曰“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此二处引文表明醉后房劳,汗出伤脾。
古人对于禁忌一事颇为重视,《内经》中提到了酒与针刺禁忌。
《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记载“无刺大醉,令人气乱。”不针刺喝醉酒的人,因为人喝酒后气血浮动,若再针刺会使气血运行紊乱。
《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三》中所言“刺毕,静神七日,勿大醉歌乐,其气复散”,体现了针刺之道在于调神和调气。
《灵枢·终始第九》有云“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此处旨在强调针刺前后均不能过量饮酒。过量饮酒使人气血运行无序,违背针刺调神、调气的宗旨,必然会使针刺疗效不佳或产生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