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大家吉祥!
我们今天来讲论续第二个偈颂:
昔无论未说,诗韵吾不善,
岂敢言利他,撰此为修心。
昔无论未说,昔所指的是以前往昔,无所指的是没有的意思。这里指出这部论典完全没有经过任何变化是原滋原味的佛法,写论文需要创新需要发挥而这部论典以前佛陀没有讲过的法论里面都是没有写。这里也指出说明清净的状况,大家可以放心学习和研读修学,不必担心学习了外道。
诗韵吾不善,指的是诗词歌赋类的表达方法论主并不擅长,这是谦逊的说法,同时也指出如果有表达方法上没有尽善尽美请大家指出以及海涵。越是大的人越觉得自己渺小,也只有佛菩萨才知道自己有多少法没有学到,所以才会谦逊。而凡夫往往受所知障所限觉得自己是老大,不过这也只是成长的经历。慢慢修行时间久了见的多了学习的多了就会也变的谦逊。
岂敢言利他,岂敢意思是怎么敢。言利他,意思是说利益他人(众生)。全句意思是我(寂天菩萨)不擅长诗韵等等,怎么敢说自己是利益众生!
撰此为修心,而我写这部论典的用意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修心罢了!这里是寂天菩萨的谦辞,同理此处也告诉我们这部论典是修心的论典。寂天菩萨为了修心而自己记录整理写下了这部论典,因此也特别突出和强调了这部论典的特色是修心。而修的是什么心呢?修的就是菩提心,成佛正因。这是所有想要成佛的众生都必须学习的,好像如果想要去普陀山就必须坐船一样,菩提心就是船,普陀山就是成佛的彼岸。没有船到不了普陀山,没有菩提心成不了佛!
循此修善故,信亦暂增长。
善缘等我者,见此容获益。
循此修善故,如果遵循这部论典所教导的方法修行善法的话会有什么后果呢?
信亦暂增长,前面那句是因,这句是果。如果遵循这部论典修行那么就会令信心得到暂时的增长,为什么是暂时的呢?因为学习佛法需要不断不断的熏习,需要养护,需要温故而知新。腊肉不是一天就熏成的,菩提心也不是一天就长大的。如果哪一天忘记了为菩提心浇水除草可能菩提心也会死掉,菩提心退失带来的直接结果可以引用《华严经》中的一句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由此可知菩提心是多么重要,失去了成佛无望!
善缘等我者,“善缘”所指是善因缘善根等。“等我者”所指是像我一样的众生,这里确切点的所指是人道众生。拥有像我一样的善根并且同样拥有善因缘的众生,当然这里大家可能会想,寂天菩萨是菩萨呀!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怎么能跟他相提并论,我们的善根和善因缘保证是不能像寂天菩萨一样的,那么我们学习这部论典是不是不对应我们的根机?对我们来说会不会太难了?!如果大家有类似疑问的话说明大家有思考,这里所指的善根是想要成佛的心想要帮助众生利益众生的心,也可以称为是菩提心。而这里的善缘所指的是有因缘,菩提心发起,同时也有因缘让其长大。我们能够一起学习这部论典就证明我们大家都是有这个善缘,而至于善根我想大家都会有,因为大家都懂得趋吉避凶都想要快乐而惧怕痛苦。这点就足够了,因为完全的快乐是成就佛果。想成就佛果就是有善根。
“见此容获益”,“见此”意指见到这部论典或这部论典的教法。“容获益”意思为容易获得利益。但凡是见到这部论典的人都会把这部论典奉为至宝,因为很容易因为这部论典获得利益。
利益是什么利益呢?如果大家想利益可能是让我赚多点钱?或者变得开心?那么大家都是太幼稚了!这对于利益来说只是微末枝梢,大家所想的利益不过是利益大树上的两片叶子。真正的利益是成就佛果,所有的快乐所有的福报所有的美满等等都是这棵利益大树上的分支。
总解:这部论典是佛陀的正见之法,诗韵我(寂天菩萨)并不擅长,不敢说是利益众生(人道众生)。写这部论典我只是为了自己修养菩提心。
如果能够遵循论典中的教法来修学和行持的话,成佛的信心和对菩提心的信心都会暂时得到增长。善根善缘像我一样的人,见到这部论典很容易获得利益并将此奉为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