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我秀今生
这个春节有些特别。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蔓延,闭门禁足,抽空拜读了第七本书,吴树德老师的《刍文集上册》。
认识吴树德老师是在去年惠南文学社池波老师的作品研讨会上。当时我在会议室门口负责签到和发书,吴老师拿出他的诗稿,请我帮他在会上朗诵,几个月后我收到吴老师《刍文集上中下》书籍。
说来惭愧,书名“刍”字,只在老子《道德经》中读过,我还专门到百度进行查阅。“刍”字解释是对自己的言论、见解的谦辞说法。一开卷便觉内容异常丰富,充满遐想。
一是我的古文功底实在薄弱,连起码的“之乎者也”分辨不清,知识点寥寥无几;二是我不会写杂文,可是喜欢阅读;三是借助吴老师的《刍文集》拾慧补缺,领略吴老师看问题的独到见解。
《刍文集上册》86篇散文、70篇随笔、96篇杂文,一共252篇、30多万字。
散文部分多数是“游记”。游记看似好写,其实不好写,写好更难。我心目中写游记高手是余秋雨老师,那本《文化苦旅》翻了几遍。吴老师写的游记,也很有特色,不局限于自然景观描写,文中几乎都有古人诗词歌赋穿针引线,再融入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悟,想象丰富、比喻生动,使人身临其中。
《游黄鹤楼》中有这样一席话:“汉水不宽,也无桥。两岸时常有人涉渡。岸上又有人喊船。涡轮突突地响着,在汉水翠色而亮丽的背鳍上画一个潇洒的半圆便驰向武昌。望对岸,武昌被淡淡的雾气裹着,虚玄的轮廊时时清露于外,一如半清不清卵石的样子,那感受又像齐百石老人笔下的虾图。船欲贴近长江南岸,武昌的轮廊随幅放大十几倍。那虚玄的苍烟似景象愈深愈大,投在眼里的样子随时都让你想到了鲲鹏欲飞之状。”从船上、岸上,由远到近、由虚到实,不同角度的吟唱,让武昌这座城市已渐渐走近读者心里。三个比喻“背鳍、虾图、鲲鹏”,生动贴切、栩栩如生。短短几行文字,信息量很大、极耐咀嚼。
如果说散文讲究抒情与形象,用来提升思想的火花碰撞。杂文则是“投枪”和“匕首”,关心世情、针砭时弊。现代杂文创始人我以为首推鲁迅,他写了《坟》《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等许多经典文章,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努力唤醒“铁屋子昏睡的人”声音震耳发聩。当下世风日下、社会处在转型期,需要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作家,不能一味“附合唱赞”。勇于对社会不正之风、不良习气发声和提出批评。在《刍议杂文》中吴老师说:在当今新时期,杂文可以成为“揭露敌人、打击敌人的投枪和匕首,也是批评人民内部不良倾象的武器……”。从《有感于“千手观音”》、《杂议“溢美”》、《钱钟书笔下文凭》、《甲鱼与贪官》等写了很有特色、也很耐读。那种不避时忌、切中要害、引人深思的文章正是现在社会所需要的。在《有感于“千手观音”》一文中,吴老师从驰名的千手观音说开去。另辟蹊经、巧妙转笔,“所谓菩萨世言,乃虚妄之说。不过,千手观音的产生,却也说明人们是很偏爱这手的”。吴老师通过辩证分析:“任何事物都个’度’,数量过多或过少都是不当的,什么东西都不能多多益善,手多了也会成灾”。讽刺当下老百姓办事遭遇“衙门”插手太多、互相扯皮、人多浮于事等弊端,嬉笑怒骂皆文章、写了酣畅淋漓。此文1995年获甘肃省杂文学会优秀杂文三等奖,入选《甘肃省30年优秀杂文》丛书。
《刍文集上篇》只是吴老师3600多篇作品中的“锦绣一角”,给我直接的感觉是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有灵动。是精神上提升、艺术上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