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哈儿,我去解个大手。”
这话是不是很耳熟?
上厕所叫“解手”,大的叫解大手,小的叫解小手,中国好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习惯。
比如四川、重庆、湖北、山西、山东、河南、北京、安徽、哈尔滨、西安等地。
地域范围非常之广。
这些地方对于“解手”的来历,有一个相似的传说。
影视剧照
话说清朝湖广填四川时,官兵押着移民上路,为了防止有人逃跑,就将他们的手绑起来,前后串成一串,当有人内急的时候,就大喊一声“官爷请解手,我要小便”,久而久之,大家就简化成了“官爷,我解手”。
于是,“解手”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了。
还有人说,现在的四川人走路喜欢背着手,也是因为当年被押解入川时长期反绑双手形成的习惯。
笔者是重庆彭水人,也是清初从江西移民过来的,解手的传说和背手的传说,和上面的说法一样一样的。
那么问题来了,上厕所叫“解手”,真和 “湖广填四川”捆绑移民有关吗?
古代移民运动
01
先说“解手”一词的最早出处。
唐·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解手背面,遂十一年,君出我入,如相避然。”
不过这里的“解手”是分离的意思。
更早的《隋书》中也有“解手”一词的出现,当然也不是上厕所的意思,而是松绑,解手铐一类的意思。
在明朝的时候,“解手”一词已经用于上厕所了。
抗倭名将戚继光在训练军队时,军纪明文规定:
“第八防解手。凡行途有解手,官军下道之时,该管队内即以一人在旁守之。俟毕,追赶入原伍,迟三里不至者,贯耳示众。”
这里的“解手”,很明显就是大小便的意思。
戚继光生活在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比清朝“湖广填四川”早了整整100年。
如果说“解手”来源于清朝的湖广填四川时期,那戚继光是怎么知道的?
难道他是从清朝穿越过去的?
当然不是。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解手”用于大小便之称远远早于明朝嘉靖时期。
而且,清朝湖广填四川,移民主要由湖广、江西、福建一带移往四川。
如果“解手”来源于当时官兵押解在路上时大小便的说辞,那为什么山东、河南、北京、安徽、西安、甚至哈尔滨等广大的地区都有这种说法?
很显然,“解手”来源于清朝“湖广填四川”之说是错误的。
02
那么,正确的答案是什么呢?
四川有一本《陈氏宗谱》,里面有一段记载是这么说的:
“明太祖初起兵时,曾在麻城受人民反对,既而太祖登位,欲将麻城人民概行杀戮;诸臣恳免不从。刘伯温再三谏阻,始以流罪入川。并且入川之人,尽以绳索系来。”
如今,在川渝大地,不少人都说他们的祖上是从麻城孝感迁来的,这倒是有些吻合。
明代麻城孝感地图
事实上,历史上四川曾有两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一次发生在元末明初,一次发生在清初。
清朝初年的“湖广填四川”,前前后后加起来有上百万人,基本都是自愿迁来的,而且是自发前来的,官府并没有过多干预,后期四川人口饱和,官府反而还大加限制。(之前已经撰写过几篇文章加以详细说明)
既然是自愿前来,当然就不存在捆绑押解入川了。
03
明朝初年,在消灭了盘踞在重庆的明夏政权后,为了填补四川人口空缺,官府有组织的将秦、楚人民迁往四川。
秦,也就是陕西一带,楚,就是湖南湖北一带。
当时有很大一部分移民不愿意离开故乡,于是官府就强制执行,甚至捆绑入川,只有在大小便时,押解官兵才会将其手解开。
明朝时,有一种刑法叫“流刑”,就是强制迁往边远荒僻之处垦荒。
明代官兵
《明律》中规定,凡处以流刑之人,在上路前还要根据所狠罪行的大小,选分别处以杖刑或笞刑,罪重者被戴上15-20斤重的枷,罪轻者被缚以绳索。
其绳索长一丈,以系足徙者带以轮,作重三斤。
明朝的移民范围很广,并不局限在四川一地,还有比如由山西洪洞迁往太行山以东,由江西迁往湖广等等。
洪洞大槐树
正因为明朝采取强制移民政策,并用捆绑押解的方式将移民从一个地方迁往另一个地方,而且范围很广,所在“解手”一词才会遍及大半个中国。
至于“背手走路”的习惯,据《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一书中说:
移民不可能在迁川途中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就养成了一种足以影响后代的“双臂反背在背上走路”的习惯。就算少数人因此养成了这种习惯,而“奉旨入川”的移民,也不可能去学双手被反捆着走路这种名声极不好的走路姿势。
好了,全文到此结束,对于以上观点,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欢迎留言探讨。
如果你喜欢巴蜀历史,一定要关注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