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Hi,大家好,我是阿丢。很高兴能有机会跟大家分享,也非常感谢大家愿意抽出时间听我聊。这次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认知”的相关思考。身为终身成长者,想必大家和阿丢一样,常把“认知”这个词挂在嘴边,但“认知”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却不见得人人都特别明白,阿丢也是最近在读书思考中,突发灵感,感觉弄通了不少,所以觉得很有必要出来分享一下,也相信我的思考对大家今后的日常学习能起到些许帮助效果。
好,开场白就是这样。下面真正进入主题。
第一部分:我并不打算给认知下个定义。如果阿丢给出个定义,你的思考就有了条条框框,会受到限制。请带着你那对“认知”也许还很朦胧的感受,听我慢慢聊就好。
我们从简单的聊起。先谈谈“认知”某个物体。比如,一个苹果,阿丢在这里说的是可以吃的苹果,不是电子产品品牌的苹果。我们要认知苹果,往往会关注它的颜色,大小,形状,甜度等等。这些是什么呢,都是苹果的属性。本身的客观的属性。至于好不好吃,那是你品尝后的主观感受。就单个物体来说,它的属性你知道的全不全,准不准确,是考查认知能力的标准。
给大家讲一个很有意思的段子。话说鲁豫有一次去一家精神病医院去采访。在医院就看到一个大浴缸,很是好奇,就问院长,这个大浴缸有什么用,用来治病?院长啊就解释,这是我们用来评判病人能否出院用的。把浴缸装满水,再给准备出院的病人一个吃饭用的勺子和一个脸盆,让他把浴缸的水弄没咯,看看他用哪个。鲁豫一副原来如此的表情,说这也太简单了吧,不用想也知道用盆。这个时候啊,院长就很尴尬了,无语了十几秒然后弱弱地说道,正常人会把浴缸的塞子拔掉。
你看这个段子里,由于对浴缸的认知不够而闹出笑话了吧。
好,以上讲得是对单个物体的认知。我们要关心它的属性。
第二部分:下面要讲的是第二部分,也是这次分享的重点。对事物之间联系的认知。
第一点:你看刚才那个苹果,阿丢说它好不好吃,是主观感受。在吃的问题上,这个苹果就跟你发生了关系。好吃,说明这个苹果有用,可以满足你的食欲。有用即是说有价值。在阿丢看来经济学上讲的价值和哲学上讲的价值没什么不同。在此提这么一句,就不展开说了。
我们先从最常见的联系入手。因果联系。比如,云和雨。因为下雨,所以天上有云。因为,所以,因果关系。再比如,马甜甜很漂亮,所以阿丢很喜欢她。当然,这里可不是表白哟,举例需要,嘿嘿。可以自行换成自己的名字。因为下雨所以天上有云。因为马甜甜很漂亮,所以阿丢很喜欢她。大家比对一下,两句话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都是因为所以结构,因果联系,没有错。不同之处在哪儿呢?就一个自然事件来讲,云和雨的关系是先有云,后有雨。因为下雨,所以天上有云。是根据下雨这个果去找到有云这个因。就一个认知过程来讲,下雨是因,但这里的果不是有云,而是认识到有云。仔细体会其中的不同。另一个句子呢,先有漂亮后有喜欢对不对。所以说表达方式不一样。分清孰先孰后很重要,事情发生的因果,和认知的因果往往不同。
听起来很简单对不对。但这里面有坑的,太多人掉进这坑里了。比如,因为小李在股市赚大钱……小李赚钱是因还是果呢,半句话而已,我们不知道。有的人把他当作事实的果,补充出来的句子是,因为小李在股市里赚大钱,所以小李的技术很高,财务知识很丰富……还有人把它当作了因,补充出来的句子是,因为小李在股市里赚大钱,所以我也能在股市里赚大钱。且不说这里的因果关系是否合理。两个句子,表现出来两种不同的认知模式。我就不问大家因为跟风随大流吃过什么苦了,这种坑想必大家都掉过。
这是所讲的第一点,理清次序,明辨因果。
第二点:下面开始讲第二点。我们还是看这句话:因为小李股市里赚大钱,所以我也能股市里赚大钱。现在我们从内容出发。这里的因,小李赚大钱,对这里的果,我也能赚大钱有没有解释力。
显然是没有的。这里你可能结合了你的生活常识。忘掉那些常识。我们换一句话。因为下雨,所以天上有云。记住哟,忘掉那些常识。我们看,云是因,雨是果。有云才能下雨,没有错,但云对于雨来说没有解释力。因为云也好,雨也好,都是具体的事实。你不能用一个事实去解释另外一个事实。雨是怎么来的呢?或者说为什么下雨呢,要解释下雨这件事,你就得用自然知识,要用雨的形成涉及到的物理理论来解释。这些呢,你观察不到,书本或老师告诉你的,都是抽象的,是抽象的理论。抽象的理论是用来解释具体的事实的。
人类的认知顺序一定是,先通过感官感性地去把握具体的事实,然后呢,通过思考,用抽象的理论来解释。解释得怎么样呢,用什么来评判呢,评判当然还得回归现实,用事实说话。
小结一下:不能用事实来解释事实。解释现象需要涉及抽象理论,而抽象理论的解释力如何需要用事实来验证。
第三点:回过头来再看,因为下雨,所以天上有云。我们说下雨的因是云,这里的因是你所能看到的因,部分的因。真正的因是什么?一定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点,经过一个过程,然后导致某一结果。因云而雨,我们一窥因果,我们窥到的是什么?是规律,更准确地说是现象规律,即我们把常常见到的具体的现象,经感性认识,得出某种相关性联系。需要注意的是,科学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感性地经验地认识事物,科学仪器只不过是感官的延伸。不过,科学之所以是科学,区别于世俗,在于其中包含理性的成分,即抽象地认识事物,以把握到本质。这种抽象思维体现在哪里呢?首先,体现在大胆地假设上,假设就是说不能经验地得到。其次,体现在逻辑推理上,而不是以事实做解释。最后,体现在得出的普遍性地结论上。科学原理被广泛地指导实践。
我们看,从月食现象得出的规律是什么,月有圆缺,这是具体的,感性把握得出的,结论没有错。如果得出的规律是天狗隔一段时间就要吃一次月亮。对不对?为什么一定是天狗呢,指的是哮天犬吗,是猫可以吗,天猫?因为看不见,说是狗或猫,都是抽象地理性的思考。这时你会说,结论错得这么离谱,还是理性吗?这就是我要强调的点了,感性或理性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方法,千万不要把感性或理性和错误或错误划等号。类似,不要把科学和正确划等号。它们是两个范畴。对错是非指的是事实判断,符合事实就是对,不符合事实就是错!
在第二点中,我们提到理论的解释力要靠事实来要验证。理论能够指导实践,说明理论有用,如果理论不能落地。听起来再有解释力在正确也是没用。
展开讲一下。理论有用没用,跟理论对不对是两码事。古代时,人们对月食现象不理解,说是天狗吃月亮,很是恐慌,于是大家敲锣打鼓要把天狗赶跑。这种天狗理论对不对,现在的我们知道它很荒谬。但在古时候这种理论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现象,起到安慰人心的作用。推荐大家课后去了解一下地心说和日心说的由来,就认识得更深刻了。简单地说,以今天的认知水平来看,日心说包含更多地正确的成分,但在当时不能解释生活现象。地心说错得离谱,但在当时却可以解释生活现象。你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选择哪种理论呢?
小结:一窥规律只能得到感性地认识,科学认知既有感性的部分,也有理性的部分。不能把感性或理性和错误或正确划等号,科学也不等同于正确。理论的正确与否和理论的有用没用是两码事。
预告:第四点阿丢会讲下“套套逻辑”,第五点会讲“理论的补救”与特殊理论,顺便讲讲如何下定义。看大家兴趣,如果有机会,再专门讲与之关联的第六点“作推论的另外几种误区”
但三部分会讲,认知的三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