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对信息技术的迷恋,带着对兴成长课程的崇拜和期待,8月1日我们又迎来了信息素养网络课堂的第四讲:王思思老师的《跨学科视野下的自然笔记》。前几讲的课中极简技术、PPT设计制作等都是直指信息技术,今天的课换了个视角,使我们从跨学科的角度重新审视、整合课程,而最后却回归于信息技术,利用思维导图总结收获。
说实话,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也会在教学中将学习内容与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学科进行整合。起初看到题目想着学科融合也不是什么新奇特的做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也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屡见不鲜。但是听着听着我却渐渐地走进了课程,走进了跨学科视野下的自然笔记,并时不时的与自身对比,反思着自己的日常教学。
一、探究课程的系统性
我在日常教学中的融合只是把某个环节、某个知识点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这可能只算是表面形式上的整合吧。而思思老师是在优秀教师中组建团队,集众人之智慧系统构建主题探究方案,使课程有了前瞻性的目标内容和实施途径。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人行难,众人行远,这样跨学科视野下的自然笔记才是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可操作执行的。
二、跨学科的科学性
思思老师在课中提出“大概念”这个关键词,这对于我们科学老师来说也不是陌生的,《新课程标准》就把科学知识目标确定为大概念,也就是王老师讲到的:将牟些能将分散的事实、知识和技能联结成为整体,并且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原对或理论。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却总是紧紧围绕着那几条枯燥单一的科学知识目标不放 ,忽略了技能与情感,更忽略了大概念。我想只要把眼界放远,把视野放开,学生的学科素养才会真正有所提升,否则只能是就知识学知识,所学有限。
三、基于解决问题的实践性
在孩子们提出了关于主题的各种问题后,接下来便是基于解决问题的各种学科活动了。我觉得这是最锻炼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过程。搜集查阅资料、观察、绘画、记录、分析整理数据、形成结论、创编表演……既有个人的观察思考,又有小组的讨论研究,既有独立的学习展示,又有集体的成果汇报,文字、图画、表格、符合、音乐、视频……各种学生自己喜欢的学习和表达方式,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怎能不兴趣盎然,怎能不乐于参与,怎能不收获满满……
四、思维方式的创新性
跨学科视野下的自然笔记从多个专业视角有效连接学科内容的知识、技能和概念,帮助学生综合形成持续理解与关注,让学生在实际与自然生活中解决真实问题,形成普适认同的价值。基于教材、基于主题、基于生活,跨学科学习让知识不单一,不枯燥,不乏味,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培养孩子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团体协作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让孩子们在充分的个体体验、综合探索后再理解、建构生命的意义以及对生活中美的回忆!
课后我虽然也略感作业的困难,但还是和几位同事积极投入到跨学科整合的队伍中,确定了我们研究的主题《蜗牛的成长探究课程设计》,大家合作分工,搜集资料、讨论、交流、学习后,形成了我们的思维导图作业,初步体验到了跨学科工程的浩大、充实与震撼。看着思维导图我感慨万千,这真可谓:别样的视角,逼出来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