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当你问一个人在干什么的时候,倘若他说“我在做点小生意”,那一定是赚到钱了;倘若他说“我在创业”,那一定还没赚到钱。
把这个段子放到近一年多以来的现实环境里,可能更值得玩味一些。那些前几年还意气风发的创业者们确实低调了很多,反而是那些看似低调的“生意人”们多了一些声音,开始批判创业者吹牛皮、玩概念、不踏实、不安分等等。
他们说的都没错,现实世界里就是“以成败论英雄”,但在成败之外还有什么?
倘若只是一个看客、一个吃瓜群众,那除了话题和谈资,其他确实一无所有;倘若有那么一点改变和突破的愿望,并正在实实在在的付出了行动,那么,就需要从各种各样的成败之外发掘一些价值。
毫无疑问,《燃点》就是这么一部纪录片,主角是那些希望改变、推动变革、致力于实现突破的创业者;受众也是同样希望改变、推动变革、致力于实现突破的人们。经过14个月的跟拍、访谈和准备,才有了这部努力逼近真实创业现场的作品。没有太多做作,呈现了那种包含着煽情、野心、梦想、愿望以及焦虑、恐惧、怯懦、无奈的复杂情绪,以及各种世俗的无助和自我安慰的表达。这种复杂是真实的,也是创业者的常态。
统计数据告诉我们:99%的创业项目都会死,对看客而言,这只是个数字而已,除非和这些创业者有了关系,才可能读懂数字背后的辛酸和艰难。电影里众多的创业项目已经失败,作为主角之一的OFO创始人戴威、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正在困境的深渊里挣扎求生,但这只是真实创业现场的缩影,更多了一些动人的成分。想要给出的启迪恐怕就是:成败之外,还有更多值得玩味和引发共鸣的东西。
【天生骄傲的背后】
开场的切入人物是锤子科技的罗永浩,作为一个“一代网红”,从《我的奋斗》到《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再到《创业在路上》,三本由演讲内容整理而成的著作实实在在的体现了老罗的成长和变化。从怼天怼地的文艺青年到坚韧顽强的创业者,可谓“蜕变”。老罗确实在用生命诠释: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作为用过五款锤子科技出品的手机,正在使用坚果R1的资深锤粉而言,对这款有着大量应用创新设计和独特审美品位的手机是尤其热爱的,或者说,更像一种习惯——比如通过“大爆炸”编辑内容,用“闪念胶囊”记录突如其来的想法等等,至少这种习惯不那么好改,也算是实实在在的支持吧!
曾在七八年前有缘和老罗在一桌吃过饭,彼时的他还在做老罗英语,还是个“文艺中年”,现场的直接印象却是如其所言,沉默寡言,典型的社交恐惧。而在电影里,他也提到了自己努力克服这个缺陷的过程。因为是创始人,要找人找钱,就不能有社交恐惧,就必须去Social。罗永浩说创业是个脱敏的过程,脱敏是钝感、是麻木,是因为在各种负面的事件和情绪影响下,不得不建立起的一种主动防御机制——努力不让这些外界的影响左右自己当下的行动。他说在随时发不出工资、随时倒闭、随时被债主围楼的时候真的想过自杀。先前觉得有些企业家会自杀是因为由奢入俭难,经历过之后才明白是因为感到无力负担起相应的责任——不只是你有梦想,被你的梦想忽悠过来,一起拼死拼活的员工也有梦想,也有各自的家庭和生活,要是说不干就不干、说倒闭就倒闭了,那碎掉的东西是无法收拾的。
正是抱着这份执念,罗永浩一直在坚持,尤其在智能手机整个行业都在下行的时候。当然,除了手机的梦想,还有很多其他的,于是有了空气净化器、加湿器、智能音箱、旅行箱、子弹短信……也有了那个拖着旅行箱四处奔波,甚至于做各种直播推广卖力推销的老罗。也许那句“理解万岁”已经成了一个贬义词,反过来则是创业者注定难以被理解的现实。在不被理解的困境中朝着并不确定的方向砥砺前行,这是天生骄傲背后难以感知的孤独。
【梦想与市场的博弈】
时至今日,小黄车OFO已经确定是“黄”了,还创造了退押金排队超1000万人的记录。各类媒体和看客们还在时不时的翻找小黄车的尸体,看看有些什么料可以用,并努力起个吸引眼球的标题,其中就不乏对OFO创始人戴威的各种批评。
踏在尸体上的脚永远是正确的,也从来都是没用的。而在纪录片里,可以看到戴威创立OFO的故事和他的真实信念。
北大学生会主席戴威本科毕业后去青海支教一年,本就是重度骑行爱好者的他靠着骑行看遍了青海的壮丽河山,确立了:“骑行是一种最好的了解世界的方式。”由此,开始了一系列关于单车的创业。在共享单车的失败之前,戴威其实已经经历了几次失败,为此,他以个人担保去借了100万,之后又借了500万……这些钱不是赔了就赔了的投资款,而是戴威个人必须要偿还的。可能正是因为每次都能在死亡的门槛前奇迹般的活过来,给了戴威不一样的勇气和自信。了解了这些,自然会理解戴威的执着和坚持。
但市场终究是冷酷无情的,在纪录片拍摄的时候,关于OFO与摩拜合并的传闻已经沸沸扬扬,各种OFO的负面传闻已然不断。从商业角度而言,OFO确实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交通问题,但运维所需要的高昂成本,以及缺乏自我造血能力,只能成为某个巨大生态的功能入口……这些都可以是OFO的失败原因;管理上的问题、资本间的博弈也和OFO的失败有关。正如成功是一系列复杂要素恰到好处结合时产生的效应,失败也是一系列复杂原因造成的。对戴威而言,可能正是对自行车的执念把他带到了今天,得到了认可也遭遇了抛弃,但这份执念依然有着巨大的力量,只是需要一些客观要素的支持而已。于旁观者而言,各种失败无论总结分析的再到位,也不过是个案例而已;但对那些当事人和亲历者,这些都是巨大的财富。正如尼采的话:“凡杀不死我的,必令我更强大。”假如,小黄车欠的钱都能找到解决办法,活过此劫戴威还能创造什么奇迹呢?这其实有着相当大的可能,毕竟他还不到30岁,还有很多时间。
对创业者而言,时间是他们的朋友,只要有时间,就可以用梦想和市场继续博弈。
【被迫前行的勇士】
相比之下,同样走入公众视野的papi酱和马薇薇更像是另外一个物种,至少她们至今还算是“成功”的,但从她们的表述中,可以看到那份被迫前行的勇气。
papi酱是个典型的上海女生,她说出来最动人的想法只是想离开现在这个没有电梯的旧楼,搬进隔壁那个看起来高大上的洋房,尤其要让行动不便的老妈住得舒服一些。她会为买了一个包包而欣喜若狂,也会为朋友请吃饭而快乐,就是这么平凡的一个人,凭着表演天赋和个人努力,一不小心踩到了风口,可以说是“被迫创业”的。从电影里可以感受到:做老板、训斥下属、交代任务和安排工作方面她都显得生疏而粗暴,但隐约之间有那么一点力量正在萌芽——对于一个随性的“文艺青年”而言,她并不排斥这一切,正在努力适应着、摸索着、学习着。
而“奇葩之王”马薇薇也不像节目中那样犀利,她想着家人万一出现状况,要能拿得出一大笔钱去救命,为此她需要用她的专业能力来赚钱。做辩手,当艺人,后来觉得教人说话的方向有市场和机会,这就是现在依然很火的“知识付费”领域。说来,马薇薇也是这个领域的初创者,什么样的内容可以让人直接付钱来听?内容如何保持高质量和持续性?这样的问题没人遇见过,得不断的去实践和尝试。
内容创作领域,热点来的快去得也快,人火的快凉得也快,而创业,需要能热能火,但这些都是结果,怎么活下去更为重要。要活下去,就得一遍遍的尝试和努力,要不断发现新的空间和机会,这和做一份职业或者做一些内容是彻底不同的,具体的职业只是创业中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已,而其他更多的,只能靠创业精神来填补。
就创业而言,豪迈壮美只是瞬间,更多的是酸涩和迫不得已,而像papi酱和马薇薇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迫不得已,被迫前行,也是一种精进成长的状态。
【变革者的坚持与煎熬】
电影中,傅盛和金星算是两个“成功创业者“的案例,前者带领着猎豹移动几次转型求生,在纽交所成功上市;后者带领着新氧美容整形在今年成功完成E轮融资,成为唯一进入E轮的互联网医疗平台。
但对创业而言,什么叫成功?无非是活下来和活下去而已,是一条实实在在的不归路。对此,电影里换了一个角度,从这两位创业者的背后拍起。
这两位创业者同时也是两个女儿的父亲,但他们的女儿都对父亲做出了拒绝的表现:金星的女儿还是个婴儿,拒绝是本能的认生;傅盛的女儿十来岁,拒绝是以在镜头前刻意回避的姿态。这些镜头的细节里可以看到他们在家庭里是缺乏存在感的,或者说,他们没有担起父亲、丈夫的角色。
平衡工作与生活,对创业者是不存在的,又或者,和罗胖跨年演讲里举的例子一样:只能是一个时间表,只能根据轻重缓急的程度来进行处理,如此而已。孩子的表现是最真实的,这些不满和拒绝本身传递的就是创业者的无奈——相比更重要的事业,相对次要的家庭只能先放一下了。
创业者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常常都在以疏远的方式惩罚着最亲的人。无论是否成功或者能否成功,他们都给外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这是一群可以为了梦想、为了目标或者为了赢而不惜代价甚至不择手段的人。事实上,很多创业故事都在某些成功之后刻意渲染创业的悲情和孤独,对其他东西避而不谈,这也培养出了不少有样学样的家伙,可以说,除了获得一些像样的成就之外,他们别的都做到了,成功就是不来而已。
电影里,投资人张颖没被字幕收录的那句评论创业者的粗口,提到创业不只是唯一一条路的话语,以及金星老婆强忍泪水对着镜头的表述……一个个片段里,透出了对这种创业状态的否定。
创业者身上往往融合了最极端的理想主义和最极端的现实主义,作为中国最有竞争力的群体,在市场竞争的拼杀中,他们确实是“为了梦想,变成流氓”,而他们越是彪悍,其实越是无助,这更像一个时代背景下无解的问题,只能把选择权给到每一位创业者自己了。
【逆天改命的实践者】
似乎电影里安排的安传东是个典型的参照角色,至少对于其他角色而言。但他应该是最真实的创业状态,至少这种状态的人我都认识好几个。
安传东是个来自河南农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90后,在电影中看到他的生活状态远比同龄人差。事实上,以他的个人条件,想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甚至考取公务员应该都不算太难,但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创业作为自己的人生道路。这背后的勇气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尤其是对抱有“稳定压倒一切”的上一代人来说。同样,愿意把自己的失败经历和困窘状态搬上屏幕,让自己的迷茫和无奈公之于众,也需要一种巨大的勇气,这方面,安传东确实值得尊敬。
但从他创业的状态来说,实在不敢恭维:事业上不知道自己产品的发展方向、没搞清楚定位,连同事与合作伙伴都无法说服,更别说如何应对投资人了;生活中,他也是最窘迫的一位,会为了一个月多用了200块的电费而苦恼,居住的环境也相当糟糕。
问及安传东创业想法的源头,他说想在北京买房又买不起,想当然的以为靠创业可以一步登天,事实上,这是更难的一条路。大家只看到1%的人靠创业飞黄腾达,却看不到实力不济的99%的人彻底成了化肥。从安传东在家翻出《易经》认真阅读的镜头里,看到的是一种逆天改命的妄念,像极了我认识的很多创业者,而在那一刻,我大概也猜到了他的结局。
电影里,安传东的做民工的父亲拿出了自己一年辛苦干活赚来的工钱,让儿子拿去给员工发工资,这一段很煽情,老父亲一边哭一边笑,似乎觉得儿子正在奔大事业,就要有大出息了。但跳出这种情绪就知道,这是一种何等残忍的自残和欺骗。创业路上,一将功成万骨枯,赢的人满手血腥,输的人各有各的卑劣,关键在于输的代价由谁来承担?这方面,我只能对安传东表示理解,不是同情,更没有认可。
还是罗永浩的那句话:不要因为想发财去创业,你很容易放弃,只有做最想做的事才可能坚持。创业尤其讲究发心动机,结果有没有成当然很重要,但发心动机是不是合理、有没有发自内心的向往和热爱才更关键。所以,一样是失败,戴威更值得同情;一样在困境,老罗更值得尊敬。
徐小平说,创业是今天中国的科举,这是真相,但不适合渲染。想要逆天改命当然是很好的愿望,但终究还是为了自己,若跨不出这个圈,去发自内心的做些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有价值的事,那么逆天改命只是妄念,而为了这份妄念的付诸实践的那些人,更可能成为待割的韭菜和收割的镰刀,伤害并被伤害着,依然坚持不懈。
这些马步不稳、满脑子妄念的人是完全不适合创业的,要能踏踏实实做些事,其实也挺好,只是从我认识的这么一些人而言,几乎没谁能听得进这句话。
【支持者的视角和评价】
相对于创业者而言,电影中戏份不少的还有两位投资人:真格基金的徐小平和经纬创投的张颖。
徐小平说起话来一直很有激情,眉目有神,富有感染力;相较之下,张颖显得更加理性,没有刻意的张扬,极其低调和自然。这似乎是代表了投资人的典型态度——一方面,他们是创业者梦想的支持和陪伴者,在感情上当然要有共鸣和热情;一方面,他们必须考虑资本的增长和安全,必须用极其严苛的理性来拷问、筛选和要求创业者。
因为既是支持者又是旁观者,他们的视角更为广阔。徐小平说:今天中国最成功的、最有能量的、最被追捧的一群人就是创业者。没有创业,没有任正非这些人,改革开放就是空中楼阁,中国就硬不起来;张颖说:中国每天都在发生奇迹,如果在同一个市场较量,美国的创业者会被中国的创业者杀的片甲不留。这本就是创一代跟富二代之间的较量,是饥饿者跟饱食者之间的厮杀,中国跟西方强国的较量也大概如此。
这种广阔的视角为整部电影定了调,那些具体的创业者,无论成功失败,都在这个大方向上努力着。就像电影主题:创业很难,坚持很燃,口号很能打动人,但也得小心别被这种情绪裹挟,因为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借鉴一下宏观,更多的还是要做具体的事,一如我们需要知道世界各个地方的温度和天气变化情况,但真正决定今天穿多厚衣服的,是今天目的地的温度和天气。
【结语】
就像罗振宇给罗永浩的评价:如果罗永浩失败了,那只是历史上无数次平庸无趣的失败中的一次,我们见过太多。但如果罗永浩成功了,他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有趣一点点。无论事谁,只要他心里有一点狂放的想法,生命就会被照亮一点点。这话也可以送给所有真正的创业者——那些正在用行动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变的人。
创业者,是那些怀揣着梦想,努力做着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业,负者自己无力承担的责任的人,正因为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外,所以必须不断成长;正因为无力承担,所以更需要担当精神,尤其是在直面不确定的未来的时候。
确实,我们会轻视创业者的莽撞然后失败,但我们必须敬畏他们所经历的深度。
归根结底,创业先要能创造价值,绝不能不择手段,更需要做好取舍,归根结底必须要认清楚:这是一条没有终点的成长之路,燃的光亮和温度,是烧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