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9-学习的终极算法:构建你的认知回路
为了尝试极致的记录,模仿先森做了逐字稿,一下花了一个半小时才把整篇稿做完,收获是:竟然压制住了平时急着把课听完的急躁心理,而最终做思维导图时也有了更好的体验。
逐字稿见图1,思维导图见图2。
📝今日思考题
【你的学习增长引擎是什么】
回想了一下,过去学习的方法无非就是:看书预习→听课→做作业→看书预习。乍一看好像也是类似回路一样A-B-C-A,而且整个过程仔细分析一下,也是“学习,复习,检验,再学习”,好像的确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增长引擎。那为什么我们有些学科学得好,有些学科学不好呢?甚至,有些学科学到,如核聚老师说,对考试一点都不紧张焦虑;而有些学科,光是知道接下来就要上这个学科的课,我们就可能会唉声叹气叫苦连天呢?
就我自己的情况而言,凡是语文、英语这种学科,我从来都是非常喜欢上课,并且也很少真正感觉到自己有在“辛苦”地复习,但考试总有种“随随便便”就能考出好成绩的现象。
而一旦到了理科,特别是数学、物理这种特别“硬核”的学科,我就每次考试前都要提前两天开始忐忑不安,考完别人对答案,我更不安……
经过今天的学习后,我就能理解了。
像语文、英语这种类型的,语言类的学科,如果我们每天都一直在反复使用,其实就相当于极致地去回环。当年我是英语课代表,每天早读领读,总不能读得难听让大家笑话吧?所以我经常有事没事自己就在那边读课文,平时聊天也喜欢忽然冒几句英文出来“装”一下。语文就更不用说了,我从高一开始就一直有写博客、发微博、搞百度hi、QQ空间之类的,就是大量地去写作,一篇文章基本上都在2000~3000字以上——所以现在每天的作业也是轻轻松松就达到这个字数……
而对于数学、物理这类学科,我就一直在核聚老师在答疑直播中提到的死循环里面:时间紧迫了,焦虑紧张,妄顾逻辑,胡乱复习(甚至到后来是放弃),结果效果更差,更焦虑……
要知道,当年我们学校的数学考试是每周一次的,而物理则是两周一次。我的头发也是在那时候掉得特别多(当时我一考试烦躁就拼命拔头发……),几乎天天一提到这两科考试我就极度慌乱……150分的卷子,我经常徘徊在70~80,最夸张的一次竟然掉到57,我差点以为是100分的卷子……啊,不,就算是100分的卷子也太差了吧!
且不提物理。在最后准备迎接高考的一个多月前,我认认真真地请教了班上数学经常140+甚至145+的几位同学,得到了他们很多经验心得。其中最深刻印象的两点:
1. 如果你真的理解了公式,你根本不用花力气去背,因为所有公式都能自己推出来。
2. 刷题的时候,一定要总结题目的思路。而且就算你没有思路,看到这个题目其实是见过的题型,就强行先用知道的方法往上凑,凑得到,就成功了;凑不到,赶紧看答案,看看是不是类型错了,或者思路没记住,然后再重新反复去做,去复习,再记录总结题型和思路,这样才能真正学懂一道题。
于是我痛定思痛,沉下心来认真刷题,认真总结题型和解题细节,甚至同一道题要反复刷十几二十遍,那时候感觉都快把解题过程写到成肌肉记忆了……总算皇天不负有心人,在高考的时候,把数学从60~80分提到了110分,虽然依然不算是个好分数,至少把分差缩短了30多分。
而在今天的学习后,我就发现上面两条心得,完全符合核聚老师的思路。
第一条,公式是可以推导出来的,因为理科知识就是从1到N这样一步一步往上推,懂得推,就推得动;推不动,那就说明没懂。这时候就应该倒回去重新看看前面哪里不懂,这就是需要记录的进步空间了;
而第二条就更不必说了,完完全全是进步本的行动回路。懂的都懂。
仔细想想,核聚老师所讲的课程内容,总会给人一种灵魂拷问的感觉:想想你过去的经历,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原因是不是就跟我说的完全一样?
我的回答:嗯!是的!所以从现在起,想要走在成功的道路上,就必须继续按照成功的方法去走,而且还得每一步都走到极致!
PS:有关考试这块,无论是自信和焦虑的感觉我都有过。但当时焦虑就单纯在焦虑,而自信则变成了不断膨胀,导致两头落空。核聚老师总结的考试的作用,我一个都没用上。我既没有好好衡量知识掌握的程度,也没有因此而改变学习方法(数学勉强算是改了),也没有导致学习上瘾,更没有形成闭环——不如说,我一直把理科学习看成一个个独立的板块,真的是错上加错……
因此,我对学习也没有上瘾,别提考试了,更不必说得到“一系列素质的综合锻炼”了。如今回想一下,错过当年那么高密度的考试机会,真的是亏得倾家荡产啊!
因此,经过这节课的学习,理解考试与学习的本质后,我必须自己为自己创造大量的“考试”机会,去量化我的所学,并时时刻刻为自己提供反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极致,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再PS:其实这些都是高效运动技能学习的方法,一字一句都写在教科书上,甚至在我当年研读的文献上……而我都读了些啥呀~~~悔不当初了,哈哈。
【人生增长引擎是什么? 】
在我的身边,其实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同学和朋友。有大公司的副总裁或项目负责人,有自己创业当老板而且一直盈利的,有自由职业却收入比我高几倍的,还有各种医院里面的主治、各种研究所里面的项目负责人等等。每次我把他们介绍给彼此,大家都会惊异于彼此的优秀。而同时他们中有几个也灵魂拷问过我:“你的朋友怎么都这么优秀?”
言下之意……嗯……大家懂的。我对这些朋友们成功的秘密,其实并非不了解。因为他们大多人在我认识的时候,彼此都仅仅是一届初中或者高中生的时候,在我的眼光还只停留在考个好大学然后就可以轻松了的时候,他们早就规划好了将来,并明确知道自己将通过什么方式去实现增长。他们的学习,为的是第一份职业,通过第一份职业获取财富、头衔和时间,进行第二次学习,然后换取可以支配更多时间、更能换取财富的职业、头衔,或者开展相应的副业……都是闭环滚轮式前进的,而且每一步都走得很细致,学得很全面,在聚餐时总能信手拈来,侃侃而谈,让人羡慕不已。
而目前的我,可能刚刚走进这个闭环的第一步吧。
在上个月的读书训练营中,我纵观整个课程的安排,才隐隐约约发现了这个“轮盘转动”的深意。而来到考霸训练营后,这种“真相大白”的感觉更是扑面而来。其实不说学习、人生,我在最初帮助公司搭建产品框架的时候,和同事讨论的也是闭环。如何能让用户喜欢产品、了解产品、使用产品、产生依赖与口碑、继续增加用户……这一个闭环估计任何人都能随随便便说出来。但又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个思路也适用于我们自己的人生进程和学习过程呢?
至少,我是没有想到的。
这也让我想起了当初培训机构我们给新学生上入门课的时候,其实我们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叫LTAC的闭环。
这个闭环是 Learn(学习)-Try(尝试)-Apply(应用)-Certify(认证)。我们当时给学生介绍的时候,说法就是,先把知识学到手,然后尝试去使用,再应用到生活中,最后通过考试等方式进行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进步空间,然后继续学习。
我简直震惊了,这不就是一个鲜活的增长引擎吗?我当时还跟学生说:其实这个学习方法,对于任何技能和知识学习来说,都是通用的。
夸夸其谈的我,自己又运用到了什么地步呢?
这真是,上一天课,灵魂拷问自己一次,非常精彩,非常惭愧。
【自测题】
①如何理解学习机器?
我特别喜欢学习机器这个说法。机器的特点就是,它会按照设定好的程序,一刻不停地、一丝不苟地执行,只要我们给燃料就行了;如果真的出了什么问题,我们随时可以修,可以改造,甚至可以更换零件,让它更有效率,产生更好的效果。而且它不会因为死线远而拖延,也不会因为死线来了而焦虑,它就那么冷静、安定地,稳稳地工作着,绝对严格地执行着每一步。
先进一点的机器,比如说现在的热门,人工智能,那就更可怕了。他们不仅会严格按照设定去执行,还能自己查错,自己学习,他们的记忆永远不会消失(当然人为伤害不算啊),“喂”得越多就做得越好……而且我们的专家们还不断为它们优化学习算法……
我们整天嘲笑机器不懂模糊学习,那是不是其实证实了,我们大脑其实依然比机器要强呢?毕竟机器的学习目前好像还没能完全做到推理迁移,只能通过总结过去的对错来调整对策。而我们其实能够通过具体的法则来进行自行推断,甚至能举一反三,获取还没“喂”到我们大脑里面的知识……
那么,我们不必说变成那些铁疙瘩,只要学习他们一丝不苟、一点一滴不忘记的学习方式,就能达到一样的水平吧。
其实《最强大脑》里面的优秀选手,如果把他们记忆的内容换成我们都知道的汉字,就会发现,我们其实也有同样的记忆水平。很简单的一个例子,比如说要求他们记54张牌的顺序,转化成汉字,其实就是让我们背三首五言绝句(60个字),然后考我们哪个字在哪一行……其实本质上是没有太大区别的。
只是对于他们来说,在面对不同的挑战时,他们知道需要调用什么程序,如何一丝不苟地去执行,最后才能展现出为我们所惊艳的效果。
而我们也有这种潜力。而我们却也不需要去记那些裁判们想出来的千奇百怪的考题,只需要踏踏实实按照增长引擎的指引,学好自己的知识,实现自己的闭环增长,就可以了。
②学习的增长引擎是什么?特征是什么?
学习的增长引擎,其实就是我们从第一节课就提出来的核心思维模型,是由三个环节。嗯,三个“环”节,因为是环环相扣,循环往复的“环”。它是一种正反馈回路。
简单来说就是:学到(下)一点→知道如何学会这一点→回顾、不忘、类推→学到下一点。
特征1:它具有明确的反馈回路,是层层推进的,有了1,才有2,才有后面的3、4、5、6……如果能推进,说明弄懂了;如果不懂,那肯定是无法推进的。
特征2:它是一个计量手段。我们通过这种量化学习结果的方式,能够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学习能力,检验学习的方法,并对方法进行改进。
③进步本是不是也满足增长引擎的条件?为什么?
进步本不仅满足了增长引擎的条件,还把每一步都做到了极致。而且,进步本自身就构造出了进步回路,而进步回路=认知回路+行动回路=超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