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就地取材或者父母制作的简易活动器材,也能让孩子们玩得有滋有味。
现在孩子们爱玩的滑滑梯,我们小时候虽然没有,但也有类似游戏,那就是到村头的小沟边,寻一处松软陡直的土坡,然后从上边溜下去再爬上来。虽然每次都弄得浑身尘土、裤子磨损、脸蛋像小花猫一般,冒着被大人打骂的危险,但还是乐此不疲。
还有一种提起一只裤脚、把这边的腿抬起来搭到另一边腿的膝盖上、然后单腿蹦来蹦去、靠抬来起来的腿膝盖攻击对方的"顶拐拐"游戏,似乎只是专属男孩子的,充斥着野蛮的短兵相接、胡乱混战的"厮杀"……
文静一点的活动,诸如抓石子、下棋、踢格子等,只需找些合适的石子、小木棒、小砖头瓦块等。
稍微上点档次的活动,就需要父母帮忙制作点简易的器材,诸如沙包、小圆锥性的"木猴'、铁环等……
5、盛行的"闹鬼"习俗、故事常常令孩子们心生恐惧。
那时,村里们有一种习俗叫出酿(方言音),是说:一个人如果阳寿未尽就去世了,那么他(或她)会在下葬后的某一天晚上以鬼魂的形式返回家中,最后一次看看;家中的人在这天晚上得寄居别处,村子里的人也不能出门去,以免被鬼魂缠身附体。
我们这些小孩子虽然通过语文课本里《鲁迅踢鬼的故事》一文,接受了世界上没有鬼魂的教育,但面对此习俗以及各种恐怖骇人、活灵活现的村民遇鬼的传言,还是惊惧不已。
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
有一天,学校附近的一户人家"出酿",老师早早地就让孩子放学了。连同我在内的七八个孩子因为要替老师看房,就留在学校了,大家不由地谈起了这个话题。
有孩子说,"出酿"这天,家里的人出去时,会在门口、房间、炕上洒一些灶火里面的灰(柴火燃烧后留下的灰烬),以方便第二天回家时确认逝去的亲人是否回来过;通常是,属相是什么,就会留下什么印,xx家里留下的就是老虎的脚趾印……
还有孩子说,咱们村西头的xx前些天走夜路时,突然碰到一个一身白衣、长发飘飘、眼冒蓝光、舌头很长的女鬼,把他吓得撒腿就跑……这几天还是神经错乱、行为怪异、口说胡话,是鬼魂附体了……
越说越邪乎,最后大家都吓得紧紧挤到一块,唯恐游离于群体之后,会被鬼魂掳走……其间,甚至有一两个孩子哭出声来。
在这种鬼文化的熏染下,一到晚上,我胆子就会变得特别小。
学校离我家只有几十步的距离,每到晚上放学,我都要请求相随同学看我回到家再走,然后一气猛跑,未到门口,就"妈、妈……"的叫个不停。
熄灯睡觉时,满脑子便充斥着各式鬼魂的可怕样子,就连梦中也会出现去世的人追赶着抓我的场景,我越是竭力去跑,越是使不上劲……于是,常常半夜惊醒,再也难以入睡,真是吓破了胆。
6、如同看电影一般地看电视
那时,电视机是贵重物品,一个村里可能只有三两户人家才能卖得到。于是,一到晚上,他们家里就像放电影一般挤满了人。还记得当时看过的电视剧有《霍元甲》《上海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