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 Drinks May Be Unhealthy
Many people drink diet sodas as part of their diet. They believe these drinks are healthier than fizzy drinks. However,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diet" versions of sugary drinks can be as bad for our heart as fizzy drinks that are loaded with sugar.
The researchers who conducted the study said people should avoid diet sodas and other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if they want to look after their health.
They said the artificial sweeteners in diet drinks are not healthy. Dr Guy Mintz, a heart specialist, said, "The belief that artificial sweeteners are a safe substitute for sugar is fake news."
许多人喝减肥苏打水作为他们饮食的一部分。他们相信这些饮料比碳酸饮料更健康。然而,根据一项新的研究,含糖饮料的“节食”版本可能对我们的心脏有害,就像含糖的汽水一样。
进行这项研究的研究人员说,如果人们想保持健康,就应该避免食用苏打水和其他人工加糖饮料。
他们说减肥饮料中的人造甜味剂不健康。心脏病专家盖伊·明茨博士说:“认为人造甜味剂是糖的安全替代品的说法是假消息。”
He added, "Artificial sweetener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weight gain, insulin resistance, and diabetes."
The research is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Researchers looked at health data from over 100,000 people in France.
Participants in the study recorded their diet, activity level, and health status every six months.
The researchers said, "Higher intakes of...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we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uggesting that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might not be a healthy substitute for sugary drinks."
They added, "Water, water, and more water should be the beverage of choice. Given childhood obesity, no sweetened or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 should be a staple in children's diets."
他补充道:“人造甜味剂与体重增加、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有关。”
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院杂志》上。研究人员查看了法国超过100000人的健康数据。
研究参与者每六个月记录一次他们的饮食、活动水平和健康状况。
研究人员说,“人工甜味饮料的高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相关,这表明人工甜味饮料可能不是含糖饮料的健康替代品。”
他们补充道:“水、水和更多的水应该是首选的饮料。鉴于儿童肥胖,儿童饮食中不应以甜味或人工甜味饮料为主食。”
美文阅读
㈠不要希望人类是完美无缺的,不要希望每一个人都像圣人一样是完全舍己为人的,不要这样希望!
我认为,我们这样承认,并没有什么不好。而且惟有这样承认了之后,我们才可以对人间多存几分原谅,少受一点失望的打击。
假如你为人间冷酷而难过,那么你惟一能做的事就是由你自己发出光和热,使人间减少一分冷酷,增加一分温暖。假如人人都停止抱怨别人,而由自己本身去发光发热,这人间就温暖得多了!
不要希望人们一点也不虚伪。你只能希望人们在虚伪之中仍不忘善意,并且希望人们能在该诚恳的时候诚恳,这就够了。
不要对人类失望!我们生就是这个样子的。有好处,也有缺点;有可爱的地方,也有令人失望的地方,能承认这些,我们才可以用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人生。
㈡不如做个瞬间收藏家。
闲坐在午后的阳光里,透明的玻璃杯中漾着一朵白云,载浮载沉,欲散还聚。望着眼前孤单的杯子,可以暗暗出神。享受这样的瞬间也无不可,即使惆怅,或者轻悒,连惘然都可以染了身畔花枝粉薄的香,徐徐动人。
雨来时零丁,落在芭蕉心上,大张声势地替人愁怨。黯了流年,洗却昨梦。前尘里历历如镜,映着悲欣交集,如许回忆。回忆的这个瞬间,乱如荒草,却静如闪电。
音符结成网罗,如河般流淌。瞬间倾泻,瞬间消却。始与终之间,有让人沉溺的醉与痴。邻家女子的清讴,街头靓仔的酣唱,声音只存于瞬息,美好即开即谢。
在暗房里和一张相片静默相持,时间停在这个微妙的刹那。显影液洗过的部分,光与影缓慢闪现,画面如生命诞生。整个世界都变小,小得如一间暗房。
那个女子擅舞,尤擅剑。一柄剑行云流水,她翩然跃起,英姿飒爽。十三年过去,那银白的剑穗划在空中的痕迹如一幅经年水墨,洇得意味深长。
一如既往嗜爱所有慢悠悠的调子,徐徐的风,飘然的雨,檐下一朵花开。一根丝缠缠绕绕,编个团锦结做扇坠,指尖缱绻着错落时光。端坐桌前心安理得地临一帖字,龙飞凤舞里随心所欲,铁划银钩处铿锵有声,时间往返迂回,不知今夕何夕。
走过花木葱茏的庭院,在木叶香气里穿行。安静,温和,清新,自然。和着天地的节奏,随着四季的轮转,变化中有恬淡的执着。流金岁月,花草心情。
日月悠长,也不过连绵的转瞬即逝的瞬间。把瞬间和瞬间别进记忆簿,页页流年,小心珍藏。你的瞬间,我的永远。我的瞬间,他的思念。
㈢从小到大,我们常听很多人讲两种句式。每次听,都会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却又一时无法反驳。其一:“再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其二:“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那怎么得了?”
比如说,你不爱收拾房间,其实也没多大事,可是架不住老妈天天唠叨:“连个房间都整不清楚,你这样下去,以后什么事都做不成!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那家里岂不成垃圾堆了?”像这种说法,你要怪她无事生非吧,可你确实也有不对的地方;你要说她小题大做吧,可人家说自己是以小见大;而就算你拍着胸脯说“我不会这样下去的”,对方又凭什么信你呢?左说不是,右说也不是,很麻烦吧?这个特别容易把人带到沟里的逻辑陷阱,就叫做“滑坡谬误”。
所谓“滑坡谬误”,就是对方看一件事不顺眼,可是这事情本身又找不出什么大问题,所以他就把这事推向极端,来突显其中的坏处,就像是把你放在一个滑坡上,从后面一推,让你“出溜”一下子滑到沟里,本来没事也变成有事。回到刚才这个例子,你本来只是不喜欢收拾屋子,结果对方抛出一句“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于是“出溜”一下子,就好像突然输掉了整个人生。
那么,滑坡谬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导性呢?这是因为人作为一种高级智慧生物,会有一种本能的“秩序偏好”。也就是说,人们会特别喜欢谈趋势、谈走向,喜欢在变化与成长背后找出规律。甚至可以说,人类在规律和秩序方面,个个都有强迫症。因此,“循序渐进”这种事,往往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以至于只要“看起来”是渐次延伸递进的关系,就会天然地具有一种说服力。比如这段话:思想改变行动,行动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怎么样?是不是很发人深省?可是别忙,你把它调换一个顺序再看:命运改变性格,性格改变习惯,习惯改变行动,行动改变思想。是不是同样也觉得头头是道?甚至你还可以试试把顺序打乱:习惯改变思想,思想改变性格,性格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居然还是觉得有道理,对不对?
为什么正说也是理,反说也是理,甚至乱说还是有理呢?不是因为其中有什么既定的因果关系和逻辑顺序,而是因为只要一段话“长得”很像是有一种循序渐进的趋势,听起来好像就特别有道理。这时,说话的人甚至不需要给出什么事实根据,听话的人就会自动帮你补例子。
然而,也正是因为“渐进的秩序感”有这样的魔力,我们才更要警惕,因为一不留神,就会被这种偏好带到沟里,把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当成天经地义。比如说,我们都读过《礼记》中的这样一段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你看这里头的趋势,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短短几句话,就描绘出了一整套从小到大、从内到外、从知识到德行、从个人求学到天下太平的流水线。整个过程听起来非常顺,让人拳拳服膺,挑不出毛病来。
可是,这里头说的顺序关系,真的是必然的吗?一个人真的非要有“齐家”的能力,才能“治国”吗?一个人如果对“格物”没兴趣(比如一代大儒王阳明),他就势必“心不正”吗?这段文字,说的究竟是一种实际规律,还是只是作者的期盼与推断呢?当你想到这一层,就会发现,其实这个链条不一定不对,但它只是一种可能,就跟你妈说你不叠被子会导致将来一事无成一样,都是一种或然性的预判而已。
那么,在明白原理之后,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这类型的谬误呢?在此提供两个思路:第一,回归效应;第二,集中议题。
什么叫“回归效应”?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物变化都不是像滑坡那样一直“出溜”到底的,而是起起伏伏的,也就是像波浪那样,有时上升有时下降,围绕着一个正常值上下波动的。所以,当你觉得有可能出现极端的时候,反而往往意味着“回归正常值”的时候快到了。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卫道士经常抱怨的“世风日下”,他们总是觉得女生的裙子越穿越短,再这样下去,以后岂不是要光着身子上街了?青少年玩游戏越来越多,长此以往,岂不是大家都不工作、不学习了?其实大可不必这么紧张,因为即使没有这些人在旁边叨唠,很多事情的变化也不是线性的,而是波浪性的。
接着说另一种思路,也就是“集中议题”。你要知道,喜欢玩滑坡谬误这一套的人,往往会把一个说不上好还是不好的事情推下滑坡,让它们一下跌进泥潭里,跟另外一些千夫所指、明显就不对的事绑定在一起。既然他们最终的目的是“绑定”,所以这个时候,你一定不要上当,不要理他这茬儿,集中讨论你们原来那个议题,别被带偏了。
总之,滑坡性的思维,根源在于人们偏好于相信循序渐进的趋势本能。一方面,它能产生某种不言而喻的说服力,另一方面,也让许多不相干的事物在讨论问题时,纷纷掺杂进来,让讨论动辄上纲上线,彻底失焦。而有了“回归效应”与“集中议题”这两招心智防身术后,再去看类似的问题时,你的思路就会清楚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