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和马东的对话

       我不是看的那期访谈,因为在微信小视频和一些二次贩卖观点的哔哩哔哩上看了一些对抗性的对话,当时有点觉得做戏的成分。今年陪包子作业的时候,想着不能玩电子产品,要做一个好的榜样,所以买了十三邀的文字版,可能就是在每个采访的前面会有许知远一个总结。

        我先是看了第一本,有点失望,大人物的访谈很多时候表达的观点和我所想,有点断层。有点老爷的无病呻吟的感觉,他们忧虑的大走向都是很未来的,忧虑的也是脱离世俗的柴米油盐的。看起来没劲。感觉看的方向不一样,山也不是那座山了,水也不是那水了。可能我层次也没到位,所以不是很理解。

       然后果断换了第四册看,还蛮不错的,都是接地气,从底层带着父母光环奋斗上去的人物。能一点一点碰掉你心里的尖锐的刺。

       现在我看了三分之一,许知远和马东的对话很是打动我。看完有那种触动深思的回响。有些东西需要语境,需要沉下心来,我看完第一册静下心来,才能看到,有心督导那些看似“做戏”或“无病呻吟”的对抗,触摸到背后真正的思想价值。

       许知远话语中带有的那种挑剔、不妥协、甚至略带刻薄的批判性。很少满足于表面的寒暄或共识,习惯于用质疑、挑衅甚至否定的方式,刺破对方的舒适区,试图挖掘更深层、更本质的矛盾。有点文人的尖酸和锐角式的刻薄,甚至非常冒犯。马东在我的印象里是一个很热闹的老头,然后在这个访问里,竟然感觉他非常平静,没有什么起伏的冷处理了许知远,这种冷淡不失礼貌,但是没有丝毫让步。非常符合他的自我评价,我的底色是悲凉的。

       马东喜欢这个时代所有的一切,承认并拥抱时代的现状。他认为文化从未“精致过”,过去所谓的文化高度只是掌握在5%的精英手中,而如今技术的进步(互联网那部分)只是让那95%的大众的声音被听到了而已。大众娱乐的本质从未变过。而许知远认为认为文化正在粗鄙化。他将过去(尤其是五四时期和80年代,虽然我也觉得80年代很优秀)浪漫化为一个文化更有重量、人们精神更饥渴的时代,并以此来批判当下的浅薄和娱乐至死。他们两彼此都熟悉行为采访的套路,就跟下围棋一样,彼此都不让出自己的那方棋子,很是精彩。

       这个时代很精彩的人物,他们可能都是想表达自己恐慌,马东把好的放大了好,犀利地指出了许知远(及其所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的一种“文化自恋”,即认为过去是好的,当下是堕落的。马东将其解构为一种统计学事实和技术变革的结果,而非道德或文化的滑坡。像一个经验老道的船长,承认海上有风浪甚至有暗礁,但他更专注于如何利用现有的风和潮汐,让这艘载着95%大众的船能更平稳、甚至更欢乐地航行。他的“喜欢”是一种基于清醒认知的实用主义智慧。而许知远把坏的放大了坏。用它来刺破时代的泡沫,挑战流行的共识,试图在娱乐至死的年代里保留一种严肃思考的声音。更像一个举着放大镜在阳光下寻找焦点的孩子,执着地要把时代每一处烫伤的疤痕、每一条文化的裂缝都照亮给我们看。

       马东作为内容生产者,提供了一个内部视角:大众娱乐产业的核心是服务大众需求,而不是教育大众。他的成功恰恰在于他理解了那95%,而非试图把他们变成5%。看似乐观、拥抱时代的马东,其内核是“悲凉”的,因为他看透了本质,他提醒我们要正视现实,不要沉浸在对过去不切实际的浪漫想象中。要看到技术进步带来的民主化和平权(让95%的人发声),并学会在当下的语境里有效地工作、生活和创造价值。他是“人间清醒”,教会我们如何与并不完美的世界共处。;而看似悲观、批判时代的许知远,其内核却是“理想主义”的,因为他依然抱有改变的热情。这种反差极具张力。他提醒我们不要完全沉溺于时代的便利和娱乐中,要保持一份批判性的距离,对文化的浅薄化、思考的碎片化保持警惕。他是社会的“牛虻”,叮咬着让我们感到不适,从而避免精神上的麻木。

        非常好,在陪孩子读书的过程中,我也能认真的阅读,触摸形形色色的声音。在小视频,小观点横冲的时代,慢慢找到自己的节奏,保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被纷纷扰扰的花花世界所干扰。加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