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一帆风顺。13岁从茶坑村到广州,17岁从广州到北京,几次会试均名落孙山。,23岁从北京到上海,在上海,23岁的梁启超因《时务报》主笔名声鹊起,从一个小透明成为一介名士。梁启超的撰文能力并非一夜之功,得益于大量阅读和写作。
梁启超撰文始于康有为的长兴学舍,即后来的万木草堂,磨练于《万国公报》主笔,强学会的《中外纪闻》主笔。梁启超的文风颇受康有为的影响,康年长梁启超15岁,当梁康相遇时,梁已是举人,而康无功无名,连举人都未考中。然而,梁康的会面改变了梁启超,从此拜服于康门。
《万国公报》始于公车上书失败之后。梁启超和麦孟华担任主笔。梁启超开启了写短文的生涯。
这些短文开启了梁启超另一种生涯,作为一名专栏作家就各式社会问题发表看法。他几乎变成了一台知识处理机,学习与写作几乎同时发生。这些写作的水平其实无法恭维,他自己也承认“其言之肤浅无用”。他日后抱怨说,“日日执笔为一数百字之短文”,“由今思之,只有汗颜”,但这份甜蜜的抱怨注定伴他一生。
强学会由康有为发起,引领改革风潮,被国人寄予厚望,希望强学会能帮助中国富强,静如文明国家的行列。在正式报道中,强学会的名单中没有梁启超的名字,但是他参与这个组织的章程起草,担任书记官,并且担当《中外纪闻》的主笔。名单之所以忽略梁启超的名字,是因为梁启超太年轻,即无功名也无地位,在满是翰林学士的圈子里,只能当个小透明。
然而强学会只是昙花一现,组织混乱,除了推出《中外纪闻》,没有任何实质性举措。之后强学会被弹劾,树倒猢狲散。被视为强国希望的强学会轰轰烈烈开始,突然崩塌。彼时23岁的梁启超失去了一切。据说强学会遭到查封,跟梁启超写得一篇《学会末议》有关,里面有某些叛逆性内容,成为弹劾的导火索。
梁启超受邀来到上海,成为《时务报》主笔,也是五位创始人之一。《时务报》在报馆林立的上海四马路成为一股清流,它树立起一种独特的风格。梁启超《变法通议》的系列文章赢得了读者的心,他期望“开启民智”以强国:废科举、兴教育、学西学、男女平等,这些前人不敢说的话,梁启超在报刊上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梁启超文章最大的特色是对读者情绪的把控,知道如何刺激读者的神经,拓展他们的视野,这种风格可以说深受康有为的影响。
《时务报》从第一期到第15期,发行量达到12000份,读者范围广泛。从富有改革意识的官员到普通读书人,生意人。在上海这个自由的城市,新闻业的中心,梁启超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