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无所寄托,所以无所畏惧。
《总有一天》是一部丹麦电影,讲述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个寄宿学校里所发生的孩子们被性侵、虐待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孩子,哥哥身体健壮并且有担当,弟弟一条腿残疾,但他梦想成为宇航员。或许正是因为无法好好的像正常人一样行走,才让他更向往飞翔。
114分钟的片长,结束的一刹那,我才仿佛得到了解放。可整个事件我都感觉像是发生在了我自己身上,我像是真实生活在体制里一样,心里像是压了巨石。大神给这部电影的简介是:虐心而又冷门。的确,电影里的每一次暴击都让我在这个冬夜里冷的打颤。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至今还会有这么恐怖的体制教育,更加无法想象如果我生活在这种体制下会怎么样。大多数人都会被压榨的变成傀儡,像哥哥说的:做一个没有灵魂的隐形人。
片中的哥哥与弟弟只是因为失去了父亲而缺乏管教的普通孩子,而妈妈癌症致死的那一刻才预示着他们悲惨生活的开始。影片中也多次暗示到他们进入学校后的生活,在去往学校的路上,两旁的郁郁葱葱的树由明亮转变成阴暗与狭窄,这就像他们以后的生活,充满黑暗与暴力。
当校长问及弟弟有什么梦想时,弟弟脱口而出:“宇航员!”像是一个孩子把最美好的梦托付给老师,带着期翼与天真。没想到换来的是重重的一巴掌以及一句“好好想想自己到底是要做什么”。一句话,打碎了所有的希望,内心也开始变得恐惧。整个影片都贯穿着不间断的巴掌声与拳打脚踢。
当哥哥和弟弟偷偷跑出去被抓回来时,校长给予他们的惩罚便是:一个孩子打一巴掌。每一巴掌看起来都是充满了力量,孩子们把不满全部发泄在了无辜的哥哥和弟弟身上。他们已经被近似于纳粹的体制教育的残暴不堪。而每天晚上睡前说的“晚安,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仿佛是对每一个明天的讽刺,因为明天永远不会更好。
变态男老师像是在选妃子一样,每当值班的时候都会性侵一个孩子。即便是有孩子听到,也是默不作声,而第二天,那个被侵犯的孩子,连下床行走都变得困难。但他在看到弟弟尿床的时候很用力地去起哄,眼神里的暴戾仿佛要把弟弟的背戳穿,把所受的委屈全部变成了汹涌的恨意报复在另一个无辜的人身上。同样残暴的是,由于弟弟的出色表现,变态男老师很快就瞄上了弟弟,伴随着“啪啪”的巴掌声,哥哥想替弟弟去的想法覆灭了。弟弟一声声的哀号与躺在床上痛不欲生的哥哥相互照应,看起来让人更加揪心,当弟弟擦洗沾满血的腿并大声让哥哥出去的时候,达到了影片让人愤怒并且心疼的高潮。
后来,哥哥极力为校长做事,因为年满15岁就可以走向正常的世界。但在一次擦车结束,哥哥询问能否一起带走弟弟时,校长告诉他,他们两个谁都没有机会离开,愤怒得哥哥将校长的车刮坏并且被校长打个半死。聪明的弟弟在看到哥哥将要奄奄一息的时刻用送信的奖励获得了出去救哥哥的机会。有一幕给我印象极其深刻:金黄色的阳光打在一群吃着冰淇淋的孩子身上,他们嬉笑打闹着,仿佛是世间的精灵一样,弟弟看向他们的眼神是木讷的,充满羡慕但是少了灵动,残酷的教育剥夺了他无忧无虑的样子。这一幕看起来让人极其心疼。
让我欣慰的是,整个电影并没有太过让人感到绝望,虽然每次都是在经历暴击之后才肯给一颗甜栆,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紧紧抓住每个观众的神经。每一次在绝望透顶的时候都会有一个让人充满希望的转机或者人物的出现。所以整个电影相比《熔炉》,多了份希望与温暖。索性影片的结局是美好的,哥哥和弟弟被善良的女老师收养,而校长以及众老师们也得到了惩罚。
校长在最后还以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他跟弟弟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们好,你们将来会感谢我的。看到这里,我想起了临沂网瘾所的主任杨永信,一样打着为了孩子好的幌子,残害了许许多多的青少年,本就扭曲的三观实在不适合去为人师表。
电影末尾,出现字幕,才知道整个影片都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那些在这所寄宿学校上学的学生,至今还在服用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因为他们无法从恐惧中走出来。
孔刘在《熔炉》中说:“反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自己。”的确,要想不被同化,只有保持真心并且坚持自己用力去实现。因为这个世界,处处充满改变,或许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同样的故事正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