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下午,老板让我把医院最新护理人力资源表发给她。
我暗自庆幸,刚好这两天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了梳理,很快发过去了。
2分钟后,电话响了。
她说:表格有很多数据,但是她没有看到她想要的。
02
我的表格是一张全院护理人员人力资源分配表,没有任何数据分析。
但是,当前的背景是,医院马上面临一次大型检查,她需要掌握全院护理人力资源的现状,与标准对比,有哪些不足。
后来就这个事情进行了面谈,她指出我的管理思维能力欠佳,会做事,但是缺乏思考。
回家反思自己的情况,如果把管理思维能力分的更加细致是什么?我缺乏的东西在哪里?
03
我在正在看的一本书《极简思考》中找到了答案。
《极简思考》提倡一种结构化思维,在书中多次提到的一点就是,我们要清楚地知道利益相关者所关心的是什么?
当我们被下达任务或者提方案时,我们常常急于寻找解决方案,尽快给他一个回复,却没有分析自己是否在回答正确的问题。
正确定义问题,是结构化思维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对“是什么”和“为什么”没有清晰的共识,会让最终建议与利益相关人关心的问题南辕北辙。
我发了一张人力资源分布图给老板了,答案没有错,但是没有思考“为什么”。我满足了老板一张表的要求,却没有想清楚“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老板不满意。
03
想起来一个关于老板让员工买土豆的故事。
一家蔬菜贸易公司,同时进入2个年轻人,3个月后,老板提拔了其中一个年轻人,而另一个不服气找老板理论。
老板让2个人同时布置一项任务:公司打算预订一批土豆,去看一下哪里有卖的。
半个小时后,员工回来汇报:“二十公里外的‘集农蔬菜批发中心’有土豆卖”。
而40分钟后,被提拔的回来了,他不仅汇报了菜场有那几家土豆,价格那家最低,他还考察了这家价格最低土豆的质量,非常过关,于是已经把老板带来了。
一见高低。
虽然,后者用的时间更长一下,但是,他没有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分析上,而是专注帮助完成老板的终极目标。
当我们能够充分解释那些人物和要求背后的“为什么”时,我们的做法正确率更高,做法更容易获得认可。
04
简单来说,就是在做事之前,弄清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才能在正确的方向上解决问题。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恰恰容易在这一点上走错方向。
很多人不敢沟通。
有的人会担心领导觉得这都要问,是不是太low了。
其实恰恰相反,当我们接到任务时,就应该拿自己的想法跟利益相关人反复确认,直到双方达成共识,明确问题真正“是什么”。
这种确认也是一种闭环意识,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进展汇报。
相比当下在沟通中及时被纠正,最后努力很久的结果是错的才是更让人丧气的。
当然,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熟悉的任务,熟悉的领导,很多背后的原因,需要训练自己思考问题的前瞻性,毕竟每次都去问,还是不太遭待见。
05
经过沟通后,我在下班前对表格进行补充修订。
老板说:嗯,很全面。
下班,回家,看书。
樊登多次提及,读书的更大目的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装文艺,避免焦虑。
对了,看书其实无法避免焦虑,解除焦虑的真正方法是找到焦虑的原因,然后解决问题。
这个比看书难,所以,很多人愿意用看书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