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工作却不想上班,没工作却又焦虑的不行,那工作到底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
有工作不想上班,是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做着自己并不是很热爱的工作,但为了生存,只能如此。没工作焦虑,是因为我们不知道现在的财富,能为没有工作的日子支撑多久。
工作对于很多人来讲只是一种谋生的工具。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一毕业有自己明确的规划,但是从我前面五年的校园招聘经历来看,很多毕业生其实在找第一份工作时是非常迷茫的。他们在找工作时看似在找自己感兴趣的岗位,其实他们并不了解企业五花八门的岗位是干什么的。一方面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模糊,另一方面缺乏对招聘市场的了解,所以一毕业就能明确自己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的人并不多。为了尽量实现自己的经济独立,所以很多毕业生都是潦潦草草的选择了自己的工作。
如果选了一份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还好,那工作起来真的是动力十足,不用他人督促,自己就会千方百计的做好。就像自己遇到了最爱的美食,就算你在减肥,你有时可能也不会因为它热量高而放弃,相反你会告诉自己,就吃这一顿没关系的。所以如果你做的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哪怕遇到困难,你也会克服掉它。
但是,如果你选了一份自己无感的工作,在初开始,因为年轻人经验尚浅,你会把它当做一种历练,饱含着青春的干劲和热情,或许你还能谦虚满怀的干的如火如荼。可是时间长了,当自己学不到想学的东西时 ,当职业发展没有希望时,你每天就像工具人一样,按着流程上下班,老板给多少钱就干多少活。到这个时候,真的觉得上班没啥劲。但是对于在北上广深的漂漂族,想着自己每个月雷打不动几千的房租、房贷,又不得不去干活搬砖。
纵观三年疫情,很多企业走向倒闭,今年疫情又是影响一大波企业,在市场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我们这些打工人更是没有太多工作机会。我所在公司是一家小小民营企业,因为上海疫情,公司两个多月没有营业,这俩个月只拿着还不够房租的生活补助,想想都难受。
工作的最终目的说的好听点是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工作最实际的价值是保障人最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价值的实现可是在需求金字塔的最高层,如果有份自己热爱的工作,一定要珍惜,它或许能帮助我们达到这个需求。对于很多人来说,如果工作没法为我们的房租、房贷、育儿、家庭日常开支提供保障,我们也只能被现实生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所局限了,被迫去找一份能解决自己现实问题的工作了。我们很希望自己能在一份工作中完全实现自我价值,但是由于大环境和个人的因素,没法想那么多。
和许多朋友一样,每当自己不想工作时,我就问自己,现在的我卡里余额有几位数,能保障自己多久的生活,能否承担起生活的风险,能否做自己想做的事,能否想不干啥就不干啥,答案否定的话,我就得继续做。
有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既能保障生存安全所需,还能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这是我们最理想的工作生活状态。如果没有,那只能先保障我们的生存安全需要了。所以有工作不想上班,没工作又焦虑,或许是因为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