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无非是认识自己。
层次不同的人,无需与其争辩。
《圣经》中有句话:“尽快同意反对你的人。”
只要自己是对的,面对那些无端指责,就不用再多说什么了。
正如卡耐基所说:
“在争论中获胜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争论。”
明知无法战胜对方本质上的狭隘,进行争辩只会损耗精神。
这时不如不争不辩,因为层次不同是争不出结果的。
层次不同,解释无意义。
其实很多“争论”的场景,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的争论。而是话语不对等的尴尬抬杠,情绪上的升级,继而出言不逊。
所争所论,风马牛不相及,只会损耗心力。不同层次的人之间讨论问题,彼此南辕北辙,既没有前提,也不会有结果。
《道德经》里有一句话: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真正有智慧的人,鲜少与人争辩。
毕竟层次不同,解释再多也是徒劳无益。
生活中,我们很难改变不同层次人的看法。
特别是那些动辄扣帽子,无理取闹,刷存在感的人。对他们,或回避、或远离、或一笑置之、或请他闭嘴。因为再说下去,也是一场无谓的争吵。
人生如同爬山,站在山顶的人,看到的是云,站在山腰的人,看到的是树,站在山脚的人,看到的是草。
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长短。
不同层次的人,看问题的方式完全不同,解释毫无意义。
不是所有的人,都配与你争辩。
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时间。
如果把时间浪费在错误的人身上,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
不是所有事,都值得你去争辩。
不是所有的人,都配与你争辩。
有些人不把自己的时间当回事,因为他们的时间无用。
你若放下手头的工作去争辩,无论输赢,你都是输家。
俗话说:“夏虫不可语冰。”
面对不同层次的人,没必要多说,别人听不懂,你也讲不清。
人的认知,就像一个巨大的天坑,呈漏斗态势排布。
越往下,所见越少,机会越少,越是感受到社会不公,愤怒无比。
越往上,所见越多,机会越多,越是感觉世界美丽,风光无限。
下愚莫揣上智,泥陷于认知漏斗底部的人士,看不到上层认知的风景。
当你到过更高的地方,看过更远的世界,自然无需理会闲杂的声音。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
“跟不同层次的人能够成为朋友吗?”
答案是没必要跟不同层次的人混在一起。
融入一个圈子,势必要花费心力和时间。
而花费这些,总要有所图:
或是心情的愉悦,或是孤独感的消除,或是人际关系的扩展。
如果付出心力和时间却注定无所收获,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混在一起”?
生活中,我们要分清群己界限。
有些圈子,即便是“同学”或者“同事”,和“朋友”都是不同的概念。
选择能“混在一起”的人当“朋友”。
如果可以相互认可,彼此信任自然最好。
如果做不到,各安其职,礼貌相待就好,没必要强融。
看过这么一个段子:
问:带女朋友去吃饭,遇到流氓向她吹口哨怎么办?
答:你应该努力挣钱,带她去高档餐厅吃饭,那里没有流氓。
世界那么大,圈子那么多,总有和你认知层次相同的人。
人和人交往,讲究臭味相投,这无关金钱多少,而关乎三观如何。
如果想要自己的人生充满阳光,那就请远离那些低层次的圈子。
高层次的人,都能优雅地独处。
“独处是一种美德,可以让人内心得到净化。”
真正高层次的人,都能优雅地独处。
优质的独处,就像是一场修行。
时间,会为沉默的人争辩。
杨绛先生说:
“人这一生,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
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别人的评价,而是尊重自己的内心,看重自己的想法。
别人说两句就急着跳脚,要和人争论,多半是内心还不够笃定。
内心丰盈的人,能活在自己心里,而不是活在别人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