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最不敢轻易的跟别人提起我的故乡。并不是我不爱它,只不过人呐,只要想起一丁点,就会回忆起所有有关的人和事。我昨日想起了阿婆,今日又想起阿婆的老屋。也罢,身体既不能回到那儿,所幸让灵魂去老屋远游一趟。
那是一条又长又弯的山路,依着山冈,顽皮的像个熊孩子,时而露出点踪影,时而隐没于眼前,连绵不绝,没有尽头。路的两侧,一边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松树林,宛如墨绿色的海洋;一边是温婉的绕过一条条翠绿色的竹林带子。倘若逢上阳光和大风,金色的海洋上便是上踊下跃,一波连着一波,扑面而来。可翠绿色的竹林就不同了,像是美人曼妙舞轻姿,一步三叹,泪光点点,惹人怜爱。更好玩的是,大风过后小路上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踩上去悉悉索索,吱丫吱丫,是我听过的最早的美妙音乐。这样的山路我是从不问路的尽头的,走着走着,遇见了小桥流水,自然就到了我的故乡。
故乡是不大的,深埋在野山之中。阿公阿婆的老屋也是不大的,躲藏在村庄中央,可我还是能一眼找出它来。老屋坐北朝南的,北面是一个大约七八十平方米的长条形的晒谷场,晒谷场的下方挨着三婆婆的四角菜园。三婆婆怕我们这群小孩一不留神就钻进园子里拔她的菜喂鸡,还费劲心思的用篱笆圈起来。她哪里知道我们这群小孩子进不去了,可鸡是可以放进去的啊。我是不敢碰鸡的,就使命地撺掇小伙伴们把自家里的小鸡抱来,一声令下,三五只小鸡一齐扔进去,发出咯吱咯吱的惊慌的声音,东碰西撞后又安安静静的啄大白菜啊,青葱啊,大蒜啊,实在有趣极了。等黄昏时分,三婆婆跑来摘菜,常常挽着袖子,瞪着眼珠大喊道:“阿嫂子嘞(对阿婆的称呼),你家的鸡,怎么又飞进来了?”阿婆在后院做饭是听不见的,所以三婆婆挪开那重重的篱笆,往回走,走到谷场口,看见蹲坐在地的门口的我,又扩着她的高音喇叭说道:“丫头,下次你替三婆婆看好菜园嘞,不然我就把你家的鸡带回去煮了。”我哪里会管这些事,反正鸡不是我家的,满嘴答着嗯嗯嗯嗯,心里却想着下次还要多放几只,这看“凤凰”齐落大地,岂不妙哉妙哉!
老屋的西边住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从山的顶头流过老屋,流去下乡。天热时,我的两只小脚总是泡在小溪里,清爽微凉。有时小伙伴来家里了,几个人在溪里一起戏水,白白的小脚丫在溪底晃来晃去,一不小心一个趔趄,引来旁边的大人一阵哈哈大笑。老屋东边的池塘我是不敢去的。一来它没什么水,谈不上什么“海阔凭鱼跃”了。无趣的是它竟只有几株河笋子,几簇水草,在那里随风摇曳飘荡,自生自灭。二来阿公常常在我做错事时,佯装大怒道:“再不听话,今晚就把你扔下池塘里睡觉。”所以我至今也喜欢不上它来。
走进老屋,会发现老屋是有两楼的,一楼住人,二楼当仓库。我平常的活动范围基本都在一楼。一楼有三四间房,我最熟悉的就是最里侧左手边的阿婆的房间。阿婆的房间很暗,阳光是很难照进来的。开了灯,旧旧的竹板床靠墙放着,里面放着一床旧旧的棉被,床的另一头是旧式的掉了漆的朱红色衣柜,旁边是阿婆最宝贝的木箱子,听阿公说是阿婆结婚时用的。我本以为里面有什么,打开一看也不过是一些娃娃衣、尿布……墙的另一侧有一台淡黄色的缝纫机,缝纫机的上面是一摞阿公的发黄的报纸,报纸上有竖的,横的,弯的,长的,短的,粗的,细的黑色线条,长大后我知道那黑的墨水,那线条叫做毛笔字。阿婆的房间我可是常住户,玩累了,不管是身上有什么,一股脑爬上去,睡得香喷喷的。
阿公是特别喜欢编箩筐的。他把砍来的竹子去掉竹枝和头尾,锯成一丈左右的竹材,一根一根的劈开成两指宽的篾片,刮竹清,除竹节,横的竖的编织起来成了箩筐,竹篮,撮箕……阿公把它们有的拿来自己用,有的拿去集市上卖,实在卖不完的就放在二楼存着。我为什么那么记得住箩筐?那是因为阿婆自己总喜欢做一些零食放着,像杨梅干啊,葡萄干啊,花生米啊……我又是极其喜欢吃零食的,阿婆怕我吃多了不吃饭,总是在做好后悄悄拿出一部分放在二楼的箩筐里。我哪里会不知道阿婆的心思,一来二去,果真在阿公的竹筐里找着了。
穿过老屋的正堂,连接老屋的是一条宽两三米的过道,摘来的茄子还带呢,四季豆未掐丝,竹篮里的衣服还未清洗。阿婆平常洗衣服洗菜就在这里。过道上有间低矮的厨房,这里是阿婆的天地。阿婆的肉丸子,竹笋炒肉,蛋炒饭,炸螃蟹,炸花生糍粑都在这里诞生。我记得阿婆说拍蒜炒白菜,才香;肉丸子要等油一热,一个一个排着队伍进锅,发出吱吱吱吱声后才会变得金黄……
老屋就是这样,再无其它了。我再也没有想起其它的来了……到此,远游结束。
今日一远游,才发现老屋的模样是愈来愈记不起来了,阿公阿婆的脸也很难想起来了。努力拼凑一二,竟发现全是晚夜入梦的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