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更新文章了,所以,今天我终于来还债了。算是对自己前段时间的一个回顾吧。
2019年的秋天,对我而言,是多“事”之秋。当然,不是事故的“事”,是马拉松赛事的事--这个秋天,我完成了人生当中的第1次全程马拉松(42.195km),2次半程(21.0975km),以及1次山地越野赛(30km,不过本文未涉及)。
跑步真的会上瘾,我想我大概爱上跑步了。
最初开始跑步的动机,跟大多数人一样吧,为了健康,为了减脂。其实二十多年来,我没有真正胖过。2016年上半年,考研结束后的那段日子,天天在家吃吃睡睡的我,成功地把自己的体型从S号升级为M号。回学校毕业答辩的那天,室友见我的第一句话是,“你的脸是不是肿了”。。。那一刻,我意识到减肥这事已经刻不容缓了。
2016年大概7/8月份开始,有时早上会在家里附近的马路边慢跑半小时再回家吃饭。夏天天气燥热,想要晨跑就必须赶在太阳升起之前跑步,对我来讲真的需要莫大的毅力才能从床上爬起来,也并没有坚持每天都跑。
没过多久学校开学了,饮食和休息相对比较规律,体重自然也下降到正常值了。依然会在晚上做完实验之后去操场跑两圈,用运动产生的多巴胺和内啡肽让自己保持愉悦。
我的2016~2019年几乎所有跑步数据都在Keep中记录:
近三年来跑量数据(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由上图可见,从2016年的春夏之交至2019年的秋冬之际,我所有跑量加起来530公里(可能有少量的跑步数据未记录其中,不过缺失值总量不超过20km),算下来年均跑量150km左右,月均跑量12km,周均跑量3km,日均跑量…... 实在太少,以至于我羞于说出口。。。
(BUT, 显而易见,这三年半我的跑量数据呈现非正态分布,对于非正态分布的数据而言,用“平均值”的概念进行数据描述简直是无稽之谈。严谨的我不能犯这种低级错误的。)
所以,请让我重新组织一下语言:过去的三年半里,我跑量最少的是2016年,大半年的时间共跑了30 多公里(此时也是配速最慢的阶段),跑量最大的是2019年300多公里(也是配速最快的阶段),这其中2019年的跑量基本全集中在6-11月份的这半年时间,月均跑量51km,除去每月生理期的一周内我从不跑步,周均跑量17km。
Fine,现在你知道了,我这点少得可怜的跑量,真的会被跑圈诸位大神翻白眼吧、、、
2017年的时候,依稀记得是夏天,偶然的机会了解到马拉松赛事的一些信息,便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想要完成一场21.195公里的半程马拉松赛事”。我直到现在也不能确定当时的这个念头是怎么产生的。想来可能因为自己从小就比较好动吧,小时候是一枚不折不扣的风一样的女子,虽然这些年性格逐渐内敛了许多,好动的属性一直刻在血液里的。
当时的我不懂任何IAAF、CAA之类的赛事级别,选了几个赛道看起来也挺美的,又离我学校比较近城市的比赛,报名之后美滋滋地等着中签开跑,结果无一中签。
当时很多赛事都报名结束了,而我种草的半马又必须拔草。有个朋友给我推荐了无锡环蠡湖国际半程马拉松,因为不用抽签,所以我想都没想就报名了(事实证明,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虽然2017年的蠡湖半马只是A2级别,但回想起来整个赛事从领取物资、存包、检录起跑、赛道服务、取包等等环节,做得真的相当完美,为主办方汇跑赛事疯狂打call~强烈推荐哦,2019年的这个赛事已经是CAA金牌赛事了)。
当时想的就是用输出倒逼输入吧--既然报名了马拉松,肯定是想安全完赛拿到完赛奖牌,所以不得不增加跑量。从2017年9月?或者10月份,拿到蠡湖半马参赛资格之后的我,跑步更勤快了一点。当时没有plan B,从没想过中途退赛或者上收容车,就只有“顺利完成”这一个选项。所以11月份跑步的次数明显增多,跑量增大。赛前的最长距离大概跑了13公里,然后就去参加了11月23号的环蠡湖半程马拉松。当时和三个朋友一起去的,大家都顺利完赛,在终点江南大学结束了人生中首个半马赛事。
2018年,由于繁重的课业任务和其他一些因素,没有参加马拉松赛事。偶尔晚上会去操场跑几公里放松一下。
2019年年初的时候,给自己定下了几个小目标,其中一项是,“完成一次全程马拉松”。此时已经错过了绝大多数的上半年的赛事的报名时间了,何况上半年的我,根本没有心思和精力去准备马拉松。2019年上半年忙于毕业论文、毕业答辩、毕业典礼、工作面试之类的事情。。
7月份毕业之后,“完成一次全程马拉松”这个小目标终于被我提上了日程。各种口碑不错的赛事我都有去报名,然而不出意外的是,上马广马北马杭马全都与我无缘、、、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我只是想去跑个马,没必要死磕双金赛事不是吗。So,在这种情况之下,在2019年的10月底到11月初这段时间内,我报名了苏州太湖蓝马拉松(半程),无锡宛山湖马拉松(全程),嘉兴马拉松(半程)。
很不巧的是,这三次赛事每一次赛前一天都有事,所以,每次都是白天忙完,晚上六七点之后高铁赶去。我不喜欢舟车劳顿的感觉,所幸长三角地区交通方便,所以不会在路上花很多时间。
赛前,无数人告诉我早餐很重要,奈何由于时间原因没敢多吃,怕跑步时胃里食物过多。比赛当天早上,只吃了在全家买的面包和牛奶就上路了。
由于住的宾馆位置比较偏僻,没有共享单车,没打到车,一路慢跑着到了起点。路上遇到了一两个和我一样背着赛事包、步行去起点的跑友。一位跑友大哥以一种神态自若、胜券在握的语调跟我分享经验,怎么安排配速顺利跑进4个半小时。作为一枚小跑渣的我,当时听得瑟瑟发抖。我告诉他这次宛山湖马拉松是我首次全马,以前跑过的最远距离就是半马,所以我这次的目标只是安全完赛,什么430,想都不敢想的。
大哥回复我一丝僵硬的笑容,也许是在想“小姑娘不知道天高地厚,连30km都没跑过就敢来跑全程了?”我笑笑,补充道“虽然我没有拉过一次长距离,但是安全完赛我还是有信心的”。讲真,我也不知道我的信心是哪里来的,但我当时就确定知道,我有99.99%的概率能顺利完赛。
到了检录点,顺利存包、过安检、上卫生间。前去起跑点集合,热身,虽然热身时间很短,但是由于在起点的路上已经慢跑了两三公里,各个关节肌肉基本基本也都得到了热身了。
开跑的时候,收到了很多小伙伴的关心和鼓励的信息。赛前看过太多前辈的经验总结,一直在担心着30~35km处的“撞墙”是什么体验。可是这道墙一直也没有出现。三十多公里的时候,腿部肌肉一直有异样,当时很担心会抽筋。所以我一路上多次停下来拉伸放松双腿肌肉,好在除了腿酸,没有真正出现抽筋。
因为一路有一位朋友的陪跑,所以,我的第一次全马,跑得相对比较轻松(感恩)。
最后,42.195km,冲过终点的时候,我还浑然不知,回头才发现已经结束了。
“一个人可以跑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跑得很远”。以前,我对这种话不以为然,现在,开始慢慢相信了。
因为跑步,因为马拉松,我结识了一些真诚善良、积极向上、热爱运动的伙伴,我相信,一群人才可以跑得更远。可我也时常在想,跑步应该属于一项孤独的运动,跑步最终大概是一场“行禅”,是一场在奔跑中的禅修。跑步的时候,我能更真切地感受自己的身体、呼吸和心跳。它成为一种方式,一种使我的身体和灵魂连接起来的方式,最终在奔跑中,可以解决生活中困扰自己的难题,在某个瞬间突然灵光一闪明白自己心之所向,明白问题的症结。
2020年了,新的一年我不确定自己会不会继续参加很多马拉松赛事,但我可以确定的是,对于跑步运动这件事本身,我不会停下来。跑步的时候,让我感觉是最接近自由的时刻,好像生活中所有的压力与烦恼都可以忘却,好像我与脚下的路,耳畔的风,头顶的日、月、星融为一体,好像自己在飞,好像我的双脚可以带我去任何我想去的地方。
新的一年,愿你,眼里有光芒,心底有热爱,脚下有方向。
如果喜欢本文,
请点击右下角“在看”或者分享朋友圈让更多人看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