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阅读!本文乃作者个人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欢迎转发分享。
写下这个,是基于长久的困惑、思考和对身边很多人成长环境及目前状态的分析,受触发于朋友聊天。
听了太多的育儿课教爸爸妈妈们给孩子立规则,也看过太多怎么制定规则的文章和书籍,如果讲座之后有妈妈说出自己熊孩子的某事向讲座老师、专家请教,十有七八会以“如何在这类事情上制定规则并执行以搞定熊孩子”结束。
我们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的各种问题,似乎都可以纳入“规则”世界,规则一现,问题不见。
然而,这类课,这种书,无一打动过我。
因为,他们,这类老师和书籍文章,都有很明显矛盾的地方。比如,规则是要和孩子商量,双方共同确定的。但是这里的商量往往是这种情况:电视是贵重物品,你不能用撑衣杆敲打,会弄坏。孩子同意了。
可孩子喜孜孜画了副画送给爸爸或妈妈,第二天爸爸妈妈就忘了塞哪儿了。孩子如果非要找,找不到又哭闹,大多数会招来厌烦、说教或者更严重的责骂等。
这里的问题在于,孩子并不理解大人眼中的贵重物品和他眼中的有什么不一样。对他来说,他的画,哪怕就两根线条,也是他的作品和礼物,有温暖、感情在里面,而电视机只是个冷冰冰的没有感情的东西。画和电视,画才是孩子的贵重物品。
看,表面上没有问题的规则,其实也是大人单方面的意志实现,体现着双方力量和地位的不平等。
我们大肆谈论着规则,仿佛谁家不对一个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制定足够多的规则就会天下大乱,却对自己违反规则安之若泰。我们一边要孩子装小以省门票钱、带头闯红绿灯、和老人孩子孕妇抢座位、乱扔垃圾,一边给孩子制定要诚信、守法、礼貌、环保的规则。我们在外面吃饭常常高谈阔论、放声大笑,毫不介意影响了他人,却因为孩子在家吃饭时中途离开餐桌去玩了10秒钟而到处请教专家怎么让孩子遵守“好好吃饭”的规则。
毫无疑问,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多数大人都不愿或者做不到遵守社会规则,甚至为了某些方便或利益教育孩子违反社会规则,却又唯恐孩子不遵守自己家里规则的社会。
很多人把这个归因于我们太溺爱孩子,我们的家庭对孩子的规则制定得太少。
可是,我们现在的大人,我们和我们的父母辈们,现在孩子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这些闯红灯、乱扔垃圾、抢座位的这些大人,有哪一个不是从小被耳提面命要“遵纪守法”、“尊老爱幼”、“文明礼貌”又红又专的长大的?
我们的孩子,真的是规则太少了吗?三四岁的孩子有时还要喂饭,读幼儿园了大人帮忙背书包,就真的是溺爱吗?孩子这样长大就真的会变坏吗?
这是我被问到最多也最常思考的问题之一。
毫不隐瞒的说,我也曾在吃饭的问题上制定规则并严格执行,结果是孩子哭闹我难受。
后来,我试着去体会孩子的感受,试着代入她的角色,我发现,她要求喂饭的时候,往往都是有情绪、需要被爱填充的时候。
从此,我再也没有纠结,她自己吃最好,她想吃又要喂也没关系,开开心心喂,她不想吃更没关系,心平气和的撤掉。
背书包也是,有时书包东西多、重,我主动拿过来。现在她不仅不让我帮忙拿书包,还会主动帮我拿东西。
吃饭也好,背书包也罢,还有穿衣服、收拾玩具、自己走路等等问题,并没有法律或科学依据规定或证实孩子多大必须自己独立完成,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也不一样。“规则”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而且,界限和规则也并不在于你有没有帮孩子做,而在于你的状态,你所传递的情绪和能量。
如果孩子有需求你又能满足时开开心心帮忙,不纠结不担心,你知道这是帮忙,不是代替,那么你传递的是爱和温暖,当孩子没有需求时,你利落放手,不去纠缠,孩子自会长大走向独立。
如果你一边做一边指责、抱怨、说教,一边担忧和焦虑,那孩子没有感受到爱,没有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会一直寻找机会去获得满足和弥补。
如果孩子没有需求时,你感到失落,自己又没有很好的觉察,很可能就会不自觉的纠缠孩子,从帮助变成代替,模糊了界限。
如果孩子有需求,自己又不愿意满足,其实也没必要搬出规则来,更没必要来一大段说教、指责。只要如实的、心平气和的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想妈妈喂饭/帮你穿衣服/抱着你走一段……,这样想没错,但是妈妈现在不能喂你……,因为妈妈接受不了3岁/4岁……的孩子还要……”。
为人父母,总是要记住,爱才是根本。而爱是深深的理解和真正的尊重,爱是一种能量的传递和流动。不管答应还是拒绝孩子什么,都好好感受我们传递了什么能量给孩子?我们再多的经验,都不能代替孩子的体验,我们再多的规则和说教,都抵抗不了孩子对爱和温暖以及和父母之间实现能量流动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