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爱情诗两首》,即舒婷的《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这两首诗分别是从女性视角看爱情,要有独立自主且相互依存的爱情观;从男性的视角看爱情,愿意为了爱人甘心付出奉献的爱情观。时值学生们十五六岁,急需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来引导以后恋爱、结婚、组建家庭的幸福路。所以,我给出了这样的写作题目。我给出的习作,一定是有利于学生未来生命展开的作业。
当堂有学生问,老师,你的爱情观是什么?我回忆了我读高三时和晶洁的一段对话。晶洁是我高中时代共学习、同锻炼、并肩作战的亲密室友,自然无话不说。我俩在讨论未来会找什么样的男朋友时,她说她要找一个能力很强的男朋友。我说我要找一个善良的男朋友。当时我们班能力很强的是体育委员范同学,他和晶洁关系很铁很哥们。读大学后我们以为他俩会成,谁知他俩都各得佳人良婿,在我们看来是遗憾,但在当事人看来是各得幸福。我呢,大一时遇到了亦兄亦友的老乡峰,加上他的细心和我对硕士研究生的崇拜,我们谈了四年,有情人终成眷属。
其实我初中二年级时对黄同学萌生了一种见之即喜、即脸红、即尴尬、即心跳加速的复杂感觉。上楼梯时抬头看到他,他在笑,我以为他在对我笑;逛操场时随手一指,他出现在人群中,他在笑,我以为他在对我笑;自习课时,他在我的右后方,不时地笑着和我说说话,问我题,给我写纸条(不让某同学抄我作业),我以为他在对我笑;连星期天我们游卧云山时,我也会遇见他在我们村男同学群里谈笑风生,我还以为他在对我笑。时间久了,我以为他对我有意思。
他学习成绩一般。初三复读的2003年,我在金桃李,他还在三中。时值非典型肺炎在北京爆发,据说有个病例坐了五路车,有个村被特警封了。我很担心他,给他打固定电话,他没有接到。后来我上了一高,他上了城区高中。我就给他写信,在信里我鼓励他努力学习,上个好大学。他偶尔也会回一封信,信中不知说什么好,可能自己成绩一般没报大的希望吧。高考后,我骑自行车去找他,他推自行车送我回一高。我们聊了一路,没提到爱情。后来各自上大学,我给他写了一封信表白,他才若有所悟地说,他一直都不知道我对他有意思。看来我是自作多情了,还真是。不过,我们算是关系不错的同学朋友啦。
后来我就认识了峰,第一次真正谈恋爱了。他很善良、很细心、很大度、很包容、很幽默、也很健谈。和他在一起感觉很舒适、很自在、很有意思,我觉得他人品正,值得信赖,可以托付,就在一起了。
这是我在没有长辈指导下的爱情实践。也许是自己善心颇足,幸遇良人,得到了幸福。今天就我的认知和实践,给我的学生们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到豆蔻年华的少女少年们。
我非常赞同舒婷的爱情观,双方彼此都要独立自主自重,又要相互依存、同甘共苦。独立自主自重就不会迷失自我,即使另一半抛弃(无论故意还是灾祸)自己,我依旧是我,我能养活自己,我有我自己的事业,我不依赖于任何人,我能独立自主、自重、经济独立,我就可以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和尽应尽的责任。我活出了我自己生命的精彩。能同甘共苦说明我有情有义。我绝不会做“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无情无义之举。同时,我也非常认可裴多菲的甘于奉献的爱情观。作为雄性,天生有保护欲,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雄性都要比雌性强壮。社会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雄性的生存代价都要比雌性大。战争年代是上战场可能丢掉性命,和平年代是养家糊口、在外打拼。他们有他们的不容易,作为女性要体谅他们的不容易,双方彼此守望互相感恩、共同付出、奉献,一个家才能越来越温馨,越来越幸福!
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家族的事。谈恋爱时要注重对方的人品,至于相貌、身高、家庭条件等可以往后排。一定要看对方的父母是否恩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否长寿,如果这两条都具备,闭着眼也可以嫁/娶。为什么?父母恩爱长辈长寿的家庭家风好,这个孩子一定家教非常好,家教好的人非常有素养,可以大胆放心去爱。这是中国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的观点。我非常认同并送给学生们作参考。
木棉和橡树的爱恋,非常浪漫温馨,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