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本书之前以为书名的意思是指有一种勇气令人讨厌。看了书之后才知道是鼓励人们不要害怕自己会被人讨厌,要拥有不怕被人讨厌的胆识,即拥有被人讨厌的勇气。“自由就是被人讨厌”,因为人无完人,如果为了迎合他人,就限制了自己的自由意志。如果发现生活中有人讨厌自己,别担心,反而还要恭喜自己,你是自由的。
书中比较有感触的几点:
1、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人们常会觉得自己会有现在的状态,全是过去的经历导致的。但本书提出,如果人们的现状大概率由过去决定,那人生还有什么盼头?因为过去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的,这就导致了现状是固定不变的,又会导致未来是一成不变毫无新意的,这种逻辑是说不通的。另外,按照这个观点来说的话,有相同经历的人就会有类似的生活,这也是说不通的。即使经历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考,过上不同的生活。同样是遭人背叛的经历,有人会为自己之后不再相信他人的行为做为理由,有人则认为那样的经历使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更会识人。为过去赋予不同的意义可以形成不同的人生。
2、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我们常会觉得自己无法改变,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这种思维模式属于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学的“原因论”。
但本书提出了阿德勒心理学的“目的论”,即,其实是你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于是替自己找来了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来进行解释,其实那都是借口。
对现有工作不满,但又声称由于某个原因一直不换工作,其实就是因为下了不想换的决心。因为内心害怕改变,担心换了工作后会迫使自己失去原来早已习惯多时的舒适感。
3、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中的自己”比较。
自卑感是很非常正常的感受,人人都会有自卑感,而且自卑感并不是坏东西。健全的自卑感会激励人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努力进步。
而自卑情节则是应该避免产生的,指的是对于做不了的事常用自卑作为理由。
人们常会拿自己和他人比较,从而产生无尽的自卑感。然而他人的幸福并不是自己自卑的理由。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的不断地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当为他人的幸福感到由衷高兴时,就是心智成熟的时候。
全书以新颖的对话形式展现了阿德勒心理学观点,且安排了哲人和青年的正反两方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使人逐一了解、接受哲人的观点。而青年从一开始的反对、到中间的疑虑,再到最后的接纳,整个过程能让读者看到自己的影子,是个很接地气的设计。这使得整本书好读易懂,不会枯燥无味。读的过程中还会有种打开了新世界大门的迎面而来的爽快感~可以有助于平时过于在意他人目光、容易产生自卑情节的人们调节自己的思绪,活得更加透彻明白。书中的观点虽说不一定完全正确,却也提供给读者一个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