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在心上,也在枝头,春天的花香总能把人带回一个温和的世界。
又是一个明媚的周三,我们欣然赴约。只因喜欢,所以欢喜。什么叫有意义的事,喜欢的乐意去做的它就是有意义的。
在人们的意识里,数学似乎在最初的时候就被定性枯燥乏味,只因它没有起伏跌宕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好像除了计算还是计算。学生学起来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老师教起来好像也仅仅是因为此。几乎从来不去深入的思考为什么,为什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意图何在?那些所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到底该怎样体现出来?整天都是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只有应用从没有想过什么创新。如此的周而复始的流水形式,岂能尽如人意?
一年前,跟赵伟老师在校园里的一次“偶遇”,随意的话题把两颗热烈寻根究底的心越贴越近。原来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想法,都想在数学这块儿地里翻腾翻腾,无论翻出点儿啥都能满足那颗好奇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几个尺码相同的人走在了一起。在这个小团队里,没有刻意没有应付,有的都是一份儿谦卑的真诚。用每个人的本真碰住同伴的本真,进行最真诚最真实的交流互通。
时光荏苒,在不经意间我们已经踏过了春夏秋冬的一个轮回。我们从最初的课例分析、学习、交流,到读书补脑,然后慢慢的转向教材分析。可谓也是一路波折一路坎坷,一直都是在摸索中前进。还好,有赵老师这个主心骨在,我们没有绕太多的弯路。为适应教育新形式的要求,也是为了提升自身最基本的专业素养,决定潜下心来好好的钻研教材。如赵老师所言,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连最基本的教材都吃不透把握不准,何谈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知识点界定。于是,本学年我们致力于四年级教材的分析。
在最初的时候,我们也是套用“固定”的专业术语。仿佛使用了专业的术语才能体现出我们对数学的“理解及懂得”。都知道,一口饭在嘴里嚼吧嚼吧就没有了味道,而我们这样重复的“套用”好像也没有了最初的“激情”。我们发现,我们需要不断的补充营养,我们需要及时的供给养料,我们更需要深度的思考。所以,我们要求自己不但要接触专业书籍,而且还要有目的性的“寻找”。就像我们在提起教学设计的四维目标时,到底怎样才算是完成知识目标、过程目标?怎样实现数学思考?怎样提升学生能力素养?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赵老师的带领下,经过一段儿时间的探索,我们越发的发现教学用书与课程标准的实用性。对教材的编写意图似乎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对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有一个模糊的轮廓。明白了有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只有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今天,赵老师又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在理解教材的同时,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对于一个章节范畴的界定,首先要确定它属于课程内容的哪一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且还要明白,这部分的知识设置的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哪些知识的应用,要解决怎样的实际问题,旨在于培养学生怎样的意识或能力?这就提及数学素养十大核心词,我们该怎样落实,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是一个难题,更是一个我们要不断探索攀登的一个课题。它诱惑着我们不遗余力的追逐,只因那里藏着数学的真正魅力。
常言:一个人走,可以走的很快,一群人走,会走的更远。前进的路上,会坎坷无比,更会枯燥至极。但,因为心中有梦,脚下便会路途清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