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上映着来自现实的故事,而现实中又何尝不是在演绎着电影里的故事?
露天电影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乡镇,是最受欢迎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
兴义镇的露天电影放映时间一般是安排在礼拜六的晚上。
那时候,每到礼拜六,晚饭过后,只要有放映的活动,主妇们便急匆匆的刷锅洗碗,三下五除二,收拾停当。然后由男人们扛着板凳或者椅子,女人们互相吆喝着,手里牵着小一点的孩子,身后跟着大一点的,全家人好象去赴一场盛会。从小镇的四面八方涌向镇中心的一个半旧的舞台下。
白色的电影幕布已经挂好,高音喇叭播放着当晚要放的电影的主题曲。只等舞台下黑压压的挤满了观众,放映员便利索的把电影胶片准备好,近前的灯泡一灭,幕布上便会首先出现“八一电影制片厂”或者“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字样。此时,观众便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尤其再加以"战争片"或“反特片"的说明,那掌声便会持续很久,如果是"故事片",下面的观众便会一片嘘嘘声。
那个年代的人们更是特别的热血沸腾,正能量爆棚。
灵儿对那个带着眼睛的放映员特别崇拜,他可是小镇上的大名人,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幅好画。每年快到春节,到他家请求写对联的人络绎不绝。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灵儿见识到了这位小镇名人的手迹,果然名不虚传,与他带的那副眼睛极为相称。
而放电影的时间特别适宜,因为正好是礼拜六的晚上,所以上晚自习的学生们就无需在两者之间纠结了。可以痛快的享受一场露天电影带来的快乐。
其实,灵儿每个礼拜六的下午放学后,是她和同学们最快乐的时光。他们便会一群一群的走到镇政府门前的那个小楼台边,提前去了解一下当晚的影片。那个宽宽的窗台上放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影片的名字。下面还特别注明: 战争片、反特片、故事片等等。
一看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都就赶快一溜烟跑回家,吃点晚饭,再一溜烟跑到舞台下面,早就有同班的要好的同学给自己占领了恰当的位置。然后便一起等待着影片的开映。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灵儿发现了一些秘密,发现班上的几个男同学除了会主动的给几个女同学占位子,还会例外献点小殷勤。比如,带一些葵花籽、炒豆子等自家的小零食。
那个叫李明峰的男同学已经给灵儿带过好几次零食了。
当然,这些零食最终也是他们几个要好的同学的共享,但李明峰从口袋里掏出来,总是先递给灵儿,灵儿也毫不客气的接过来。
记得有一次,电影开始放映了,灵儿好奇的偷偷的用余光瞟了一眼李明峰,哇!他的侧面真好看,鼻子高而挺直。灵儿马上在脑海里搜寻了一遍,班上还没有一个男同学的鼻子比李明峰的更好看了。想到这,灵儿竟然看的有点呆了。可没想到,李明峰好像意识到什么,扭过头来,灵儿赶忙把眼睛移到了电影幕布上,李明峰憨憨的向她笑一笑,继续观赏电影。本来就有点调皮的灵儿差点就笑出声来。
灵儿已经是一名初中生了,但她对这种男女同学的交往有些懵懵懂懂。但后来回忆起来,感觉那时候同学间的友情特别的纯净。
电影印象最深的有:《南征北战》、《地道战》、《黑三角》、《戴手铐的旅客》、《红牧丹》、《知音》、《小花》、《牧马人》等等。灵儿现在对那些老影片也是如数家珍。灵儿好喜欢里边的故事和人物,更喜欢听里边的插曲,如痴如醉,沉醉其中。于是便有了自己崇拜的偶像:刘晓庆,张瑜,郭凯敏,李谷一等等。尤其对刘晓庆,灵儿算是她的超级粉丝。
一次看了《牧马人》后,他发现李明峰的五官长的有点象朱时茂。那时候夸奖一个男子好看,好像不用那个“帅”字。对,书上是“英俊”、“潇洒”、“风流倜傥”……
每年春节买年画的时候,灵儿总要缠着母亲买一两张自己喜欢的演员大头像,贴在屋里的某个地方。其中必有刘晓庆的。那一张张美好的年画仿佛是盛放了灵儿青葱岁月的一些小心思和小秘密。
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影片一放完,竟然有一些很小的孩子躺在自己的座位上七倒八歪的流着口水呼呼大睡。灵儿几个同学就会哈哈大笑,然后赶忙走过去,看看有没有自家的弟弟妹妹。
灵儿猜想他们大概是影片放映之前就已睡着了吧,那是大概一定的。而此时放映员还要再把主题曲播放几遍,就那么高的声音,都叫不醒这些呼呼大睡的孩子。
难道他们要的就是这种在舞台下睡大觉的感觉?哈哈,也许吧。然后大人们将他们驮到肩上伴随着美妙的旋律回家了。
其实,放完电影后,有几次,李明峰是远远的跟在灵儿的后头,看着她拐进了那个长长的小巷,他才离开的。
再往后的好多天,小镇的大街小巷到处飘扬着最近播放的影片的主题曲,它成了居于此的人们的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也陪伴着灵儿走过了那段懵懵懂懂的青葱岁月。同时也让灵儿对外面的世界的憧憬更为强烈。
灵儿想,长大后的一点爱好与这段经历应该息息相关吧。而长大后所遇到的人却再也不是共享零食和共看电影的那个人了。
为什么我们的梦中总是呈现着小时候故乡清晰的模样?因为故乡承载着我们一生中难以割舍的血脉和基因。
而现在,北方的这座小镇也被飞速发展的时代裹挟着变了模样,但灵儿的梦中出现的永远是彼时的故乡那朴实无华的模样。
真想再到小镇的那个舞台下面去看一场露天电影啊!
何时你我能赴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