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觉得国家推行的义务教育除了全民扫盲的基本任务外,还能教会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培养出终生学习的意识就功德无量了。然而毕业后就停止了学习的人比比皆是,如非迫于生计,要么从未认可过学习的重要性,要么一味追求实用,要么出于懒惰,是绝不会涉足一项新技能的领域的。
虽然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直受到先进教育人士的诟病,但仍有少数精华课文掩盖不了光芒,比如华罗庚先生的《统筹方法》对我的影响就重大深远。前些日子与友人交谈,说到人性格形成的影响时,我就想起了这篇课文,而当我说起“统筹方法”,友人立即应道:我知道,烧水那个嘛,我俩会心一笑。
让我们回顾下这篇文章的段落:
比如,想泡壶茶喝。当时的情况是:开水没有。开水壶要洗,茶壶茶杯要洗;火已升了,茶叶也有了。怎么办?
办法甲:洗好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开的时候,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等水开了,泡茶喝。
办法乙:先做好一些准备工作,洗开水壶,洗壶杯,拿茶叶;一切就绪,灌水烧水;坐待水开了,泡茶喝。
办法丙:洗净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坐待水开,开了之后急急忙忙找茶叶,洗壶杯,泡茶喝。
哪一种办法省时间?谁都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因为后二种办法都“窝了工”。
这是一个数学家的文字,不求辞藻华丽,但求人人都能看懂,能用朴实简洁还接地气的语言讲明一个道理,这就足够了。文中举这个例子也贴近生活,而且“谁都能一眼看出”哪一种方法好。数学思维里有建模的概念,先从最简单的模型开始,然后逐步将模型复杂化,直到最大程度接近现实,从而回归到最本质,提炼出规律反过来指导现实生活。烧水例子非常简单,但是个引子,能引出一套对生产管理极其有用的方法来。
以我们成年人的心智来看,根本不必解释这两张图片,说多也是废话。然而对于尚处于睁眼看世界年龄段的少年来说,意识到原来在课堂读书并非仅是背诵古诗词,揣摩作者写作意图,研习各种写作技巧等等各种漂浮于现实上空的各种东西,文字原来是可以用来如实描述现实生活的,而数学思维又可以从文字中提取概括,获取本质规律,深入到观念中,最终表现在个人行为的方方面面中。这是何等的有意义,这是语文和数学的伟大碰撞,这是文字和生活的有力结合。我相信如果少年人无论以何种形式理解了这篇文章的精髓,不仅仅在于这种方法,都将受益终身。
回归到统筹方法本身,这其实讲的是一套通过整合时间提高效率的方法论,包含了做事的并行性原则。现如今我们在生活中多多少少都会应用到,就如地铁上满满低头看手机的群体。通勤的大片时间里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同时做其他的事情,或获取信息,或延续社交,或娱乐身心,无论出于时间的压迫,还是周围人的影响,不想浪费时间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所以做任何几样事情都会优先考虑并行度,虽然这样会带来专注度不够的副作用,但只要加上限定条件:在不需要耗费太多注意力的事情上尽量并行做其他事情,就趋近完美了。比如地铁看书是可行,而开车看书就会对生命造成威胁。
我还想起了小学课本里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道题,说的是大扫除的顺序问题。一开始我确实不明白为什么要先收拾天花板和擦窗户擦桌子,才可以干扫地拖地的活。老师给了标准的答案后也并没有过多解释,因为这是显而易见的,聪明的同学似乎也知道答案应该如此。可那时的我除了记住答案外,加上我不是一个喜欢多问的学生,带给我的困扰并没有减少。终于某一天我故意不按照顺序进行教室大扫除,才恍然大悟,并深深领会到“合理的做事顺序也是提高效率的保证”。这暴露了教材编写者的好意图在参差不齐的教学质量下,很有可能并不会产生预期效果的风险,但勤于思考,在实践中学习,终究还是可以有所领悟。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烧水和大扫除都是很小的事,我们能从中总结出规律,提炼出方法,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提高效率。生活是复杂的,有的人如老牛一般埋头苦干,偶尔也会抱怨工作的苦闷单调,而又不得不继续干下去;而有的人如狐狸一样整日想着从乌鸦嘴里骗下肉来,待到乌鸦都精明了,仍然不肯踏实捕猎以致活活饿死。一味追求方法和效率,如同追求完美而华丽的第一步一样,会让人永远停留在迈开这一步的思想准备中,这种时候还不如早已开始的人,可一旦都起跑了,勤于思考的人会有后发之势,拥有足够加速度的人最终会比匀速前进的人先到达下一站。不极端,不做牛不做狐,如果有得选,不妨当一只牛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