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六狐传
第三卷
书接上回,话说那黑狐阿达直往村庄寻衅去了,只见路旁却立着两位女子作樵夫打扮,腰间却各挎着一柄七尺野太刀、一柄短太刀,又一柄胁差,真个是全副武装,锋芒毕露。
两女子见黑壮身影大步而来,搞得尘土飞扬,地面振动,便警戒起来,手扶刀柄同声问道:
「来者何人?莫不是妖怪!」
那身影便道:
「哈哈,正是妖怪!」
二女未敢含糊,抽刀上前便斩。却不想被那妖怪一步闪过,侧过身来捉住两人手腕顺势一拧,七尺长的大太刀便当啷落地。二女吃痛一惊,又去拔胁侧的短太刀,但为时已晚——只见黑狐奋起一掌将一人击飞,又挟住另一人,拎小鸡一样提将起来。就这样提着一人,蹬木屐的大脚踏上了另一人胸口。
「『户隐的双鬼』?去年便见你姐妹二人欺压村民,让我好生收拾一番。今次还是不生教训!」
二位女强盗一听这话,又羞又恼,一时间只顾道歉求饶。却不想黑狐阿达直接把她俩丢在地上,兀自开了腔:
「也罢,既然我被白辰大人赶下了山,是个无主的妖怪了。不如你二人陪我行侠仗义,也不至太无聊!」
-
胁差xiéChā
胁差,是日本刀的一种,也被称为胁指,其刃长通常在30cm至60cm之间。
它是日本武士的备用武器,通常与太刀或打刀一起佩戴在腰间。胁差并不是用于切腹的,切腹使用的是专门的短刀。在格斗中,太刀和胁差一般不会同时使用,但有传说中日本第一的剑术家宫本武藏使用的是二刀流,即太刀与胁差。此外,胁差也允许一般百姓、市民、商人以及其他非武士身份的人携带作为自卫武器。在许多古代抗暴事件中,带头人使用的就是这种武器。
胁差的日语发音是Wakizashi,其中“胁”在中国古文中指人的腋窝到最末一对肋骨之间的体表部分,即俗称的“腋下”,而“差”在这里读作Chā,意为插入腰间携带的方式。因此,打刀和胁差、短刀的内外两面,就称为“差里”、“差表”。在江户时代,武士出行时携带的打刀与胁差两口刀,即“大小一腰”,也被称为“二本差”。
胁差的定位明确并大量制造始于室町时代中后期,到丰臣秀吉的安土桃山时期,它已经正式成为了日本刀中的一大分类。随着战国时期的剑圣剑豪们如塚原卜传、上泉信纲、柳生石舟斋、宫本武藏等的推动,以打刀为主、胁差为辅的带刀模式成为武士的日常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