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了悟,成为菩萨
像佛陀一样去修行,拥有菩萨一样的爱心,坚持做一位菩萨,成为真正自由的人。
我们修习放下欲望的世界已获得喜悦和幸福,这是修习的第一步。在享受吸气与呼气的当下,我们逐渐停止了脑中的絮语,获得宁静。
当我们不快乐的时候,我们倾向责备那些令自己不快乐的东西,我们会这样想,就是完未能完全幸福,认为是外在与周围的环境造成了自己的痛苦,不是自己的问题。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问题的症结,就能懂得保存自己的幸福,懂得深入转化痛苦与焦虑。就不会让那些深层的痛苦存在于心识的深处。
坦然接受被误解的境况。佛教的禅修练习专注在当下时刻,我们不用返回过去,到童年去接触自己的痛苦以及痛苦的原因,我们只需要安住在当下,并观照 源自过去,甚至是过去世的痛苦就会显现。其实他整天都在显现,我们可以由它的表现确认它。
像菩萨一样充满爱心。菩提心是觉悟的心,是初学者的心(初心)。只要初心还在你心中,只要他还有力量,你就不用担心,即使在修习道上遭遇很多困难,你将能够一一克服它们,但当你感觉到在你之内的初心开始微弱,你要知道这是很大的危机。不要让初心转弱,不断滋养你的初心,在你的生命中坚持做一位菩萨。
第二部分 疗愈的故事
故事一,疗愈童年的创伤。我甚至开始写信给幼年的自己:你好,小孩,我知道你不喜欢自己的名字,那我应该怎样称呼你呢?就这样开始,我写了很久,但我一直没有全身心的投入,直至我留意到自己写信的语气在慢慢转变——那小孩在写信给我,最初我只是哭,然后我开始聆听,最后我走出去做那个内在小孩要我做的事。
故事二,通过修习,我了解了父亲。我接触到自己的呼吸,几分钟之后,我恢复了平静,然后我邀请内在的愤怒升起,与她一起呼吸,并深入观察它,希望借此了解它,当时的感觉带领我回到过去。其实他一切的不快乐来自父亲的不快乐,父亲对每个人都是这样子,并不是仅仅对他这样。有了这样的领悟,我对自己和父亲的情感再没有了其他,只有慈悲。这是我对老师的教导的直接体会,正念带来专注,专注带来领悟,领悟带来理解,理解带来慈悲。我修习了很长时间才懂得什么是适当的话,以及怎样说出来。我领悟到正念的言语,不仅仅是选择奖适当的句子,最重要的是转化自己内在的含义,但我深入观察,接触到内在的,理解的本质,我给自己以及令我苦恼的人都充满了慈悲,当我转化了这些内在的痛苦后,我对自己和对方都没有恨意,只有理解与爱。虽然我很时常经历强烈的情绪,但负面情绪的强烈程度已经逐步减弱,愤怒来临的时候,我会说你好愤怒,我的小朋友,你又回来了,那强烈的感受随之消失。当我照顾内在受伤的小孩时,受伤的感受还在。但我与他的关系却已经转化。我对世界的认知与别人的关系同样在转化,正念的奇迹才显现。
故事三,我找回了真正的自己。
我认为受伤害的部分就是滋养爱的部分,受伤害的经历可以转变成为我们的力量,虽然他会做在苦恼与痛苦之下,但我们内在还是有一部分能够从这个世界的美丽与温柔中获得幸福快乐的力量,然后帮助我们放开心怀,看看时间的美与别人分享。
故事四。在友人的帮助下,我与自己和解。一个人在一生中可能很难转化这么多痛苦,我尝试的是接触内在受伤的小孩,聆听他和她说话,邀请他来到当下,向他展示生命的美妙。
第三部分疗愈的练习。
练习一移除心的对象。有时候存在于身体与感受真理的能量,令人难以理解,难以承受,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一点时间20到60秒闭上眼睛,尝试触及这个难熬的感受和情景,然后睁开眼睛,然后睁开中把注意力投放到外在的事物上面,譬如我向窗外的自然风景。当我们准备好了,我们可以再次接触之前那个感受重复数次,这样交替投放注意力,可以给予自己一个外在的安全基础,也能给予自己内在更多的空间。
练习二16项呼吸练习。
第一组四项练习。第一项练习辩识入息是入息,出息是出息。较二想练习随息,跟随呼吸的这个过程。第三项练习。将心带入身体,让身心相连。第四项,释放身体的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