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分析下面这篇爆款文章,并试着从各种角度,分析一下这篇文章为什么能够火爆?
咪蒙:致贱人
当我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并且只看到一半的时候,原本内心平静的我,会涌动出一丝愤怒的情绪。慢着?!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难道咪蒙说到了我的痛点?接着,我继续往下看发现阅读量超过了10万!产生如此之高的数量,我不得不利用“黏性创意的六大原则”去检视这篇文章。
(※注:黏性创意的六大原则出自作者奇普·希思、丹·希思的畅销书《让创意更有黏性》)
咪蒙的整篇文章都聚焦在一个核心点——我凭什么帮你?他所举的每个事例都通俗地表达了:没品的伸手党让人厌恶!并且利用短小精干的描述手法以及文句里的情绪色彩向人阐述观点。而人们不仅理解起来毫不费劲,也让人容易留下记忆点。而咪蒙的八个举例都没有偏离核心点,大大加深了读者对整篇文章的印象。
抽象的东西往往很难让人理解并记忆。同时也让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如果,想要让自己传达的信息给人牢牢记住。那么就要将一切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为。而咪蒙的文章也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他的每个举例和观点都充盈着具体的词汇和形象。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便已经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画面,波动着读者的情绪。
咪蒙没有利用理性的分析模式,而是直接让读者做情感思考的准备。例如标题:我凭什么帮你?贱人!就已经把人拉进了一个情感思考的情境。而文章采取一种所谓的借景生情的手法,将观点与情感牵桥搭线,带来一种情感共鸣的光环。咪蒙所表达的信息里看似涉及自身利益,实际也满足了读者的自身利益,说出读者的心声。
故事具有模拟和鼓舞的双重力量,想要让自己的创意或者观点更为人牢记。那么,从讲一个好故事开始。而咪蒙的故事不仅提供了模拟(没品的伸手党是如何让人产生厌恶),还提供了启发(观点让读者产生共鸣)。当我们在听故事时,会在心里进行情景位置的模拟,并在脑海中把故事视觉化。所以才会产生刚刚我所感受到的愤怒的情绪。同时也成功地煽动了10万读者的情绪,从而引发大量地转发和讨论。
黏性创意的六大原则:简单、意外、具体、可信、情感、故事;咪蒙的文章就已经满足了六大原则里的四个点。而很多广为人知的广告也好,热文也好,用这六大原则作为检视卡。就不难发现“致贱人”这篇文章为什么如此火爆了。
小结:做完这篇作业的时候,我很感慨,也很庆幸。我很庆幸自己读过《让创意更有黏性》这本书,以至于我面对周三作业时不会变成得无从下手。我现在真真切切的相信了某一句老话:你现在所学到的知识,所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