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日下午,全国著名儿童文学专家朱自强教授来东莞啦!三月我们已研读了朱教授的著作《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收获良多,此次亲眼所见大师风范,亲耳聆听大师学问,对儿童文学教学的理解又加深了。
朱教授使用了戴望舒一诗《烦忧》和少白的儿童诗《哪儿去了》为例子谈文学的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也表现了循环往复的情感,文学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这么形文俱佳的诗词,奈何语文教材中罕见?小学六年语文教材里,统共不足一百首儿童诗和歌谣吧,还是分散在12册书中,即使在一二年级启蒙阶段,诗歌也没有进行群文对比教学,无法探究各首诗歌的形式异同,内容异同。
我想到了古诗的教学。古诗也特别能体现文学形式的表现力,比如格律诗中,平仄、对仗与用韵都有严格的要求。古人留下了无数精品,我们现时选入教材的诗词,是精品中的精品,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新课标只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经典的古诗文,学中想,读中悟,熟读成诵,对于教师如何指导诗词教学却没有明确的指引,教不教与教多少格律知识都没有定论。学诗怎能不学格律知识呢?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是小学六年统共学了不过一百首诗,还是分布在六年12册教材里,教孩子如何自晓诗词奥秘呢?
零碎的诗词学习,简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教材外的诗词,是海阔天空的。
教材外的儿童文学,更是海阔天空。朱自强教授列举了《小珊迪》《丑小鸭》等教材体课文和改编课文的问题之处,他说:好的作品要有可猜测性,能发展学生的猜测、推测、想象等各种阅读能力。可惜的是教材中大多数课文短小而又精悍不足,只读语文书的学生们的阅读能力确实难以得到提升。朱教授翻译和创作了多部儿童文学作品,此次讲座还提及了众多作品。教材外的儿童文学天空真的太广阔了。
我们的学生好像雏鹰,教材学习是牢笼中的技能教授,只有飞向广袤的天空才能真正锻炼成为雄鹰。阅读又好比游泳,教材学习只是浅水嘻戏,继而逐渐往深水进发,逐渐学习更多技巧更好地畅游。
也许并非孩子们没有能力阅读更多儿童文学作品,而是我们老师和家长知道得太少,给孩子提供的好作品太少,我们只给孩子们温室的保护,又如何让孩子感受真正的阳光和温室外广阔的天地呢。儿童文学的教学,先要从教师的海量阅读开始吧,刻意练习成为教练,再指导孩子们畅游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