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领域,一直存在着两种人才观:
其一:哲学家卢梭在他的教育学著作《爱弥儿》一书中的例子:有两条狗,它们由同一条母狗所生,并在同一个地点接受同一条母狗的教育,但是,其结果却完全相反。其中一条狗聪明伶俐,另一条狗则愚笨呆傻。结论:天才是由其天赋优劣决定,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
其二:著名教育家裴斯塔洛齐的寓言:有两匹长得一模一样的小马。一匹交由一位庄稼人去喂养,另一匹则托付给一个聪明人。庄稼人很贪财,在第一匹小马还没有发育健全时就用它来赚钱,最后,这匹小马变成了无价值的驮马。而第二匹小马,在聪明人的精心喂养下,竟成了日行千里的良驹。结论:要想成才,环境的作用是万能的,天赋的差异则显得微不足道。
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妈妈们,你怎么看?
我嘛,我认为天赋,有一定的优势。但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所以,我更相信后天科学的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塞德兹的儿子小塞德兹就是在后天的正确教育下必然形成的天才。塞德兹从事的是心理学研究,所以早就认识到人的求知欲在幼儿时期,也就是两三岁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所以,他从儿子出生后,就开始对儿子进行进行视觉训练和听觉训练。以至于小塞德兹3就岁能自由读写,5岁便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7岁自学完高等数学,8岁学完所有中学课程,9岁答出最难的博士数学题,11岁入哈佛,15岁以优等生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也强调外部环境对儿童的教育,他们认为:一个人不可能通过一种模糊的直觉去观察某种未知的东西。也就是说,儿童必须先有内心生活的创造,然后才能将其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必须为孩子们提供内心生活所必需的东西,然后让他们自由地进行创造。为了有所创造,他们必须自然地从外界吸收构筑材料;在他们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之前,我们必须对他们的思维加以训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见到更多两眼闪闪发光、会思考、机灵又智慧的儿童。
在我国,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6岁的小女孩李尚荣在《向幸福出发》中古诗文出口成章,对答如流,令人惊艳。原来,她已认识4000多字,读过《黄帝内经》《易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等国学经典,且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能活学活用……通过她与主持人的对答,我们知道李尚荣的的博学与聪慧得益于父母正确的家庭教育。李尚荣的父母二人总能很有默契地共同处理好家务,剩余的时间就基本用来读书了。家庭关系和谐融洽,这就是父母提供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而父母的爱好——读书,无疑也直接影响了孩子。李尚荣的妈妈说:教育其实并不复杂,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她)有无限可能,父母要只要做一件事:尊重他(她),引导他(她)。
无独有偶,加拿大华裔、十岁男孩王泓翔在《歌声的翅膀》中演绎新编京剧唱段《梨花颂》,他有模有样的手眼身法步,他空灵纯净的嗓音,以及他身上那种“天然去雕饰”的灵气令人震撼,令人惊叹——王泓翔为什么能把京剧唱这么好?答案是:这是家庭教育耳濡目染的结果。原来,王泓翔的父亲是加拿大一个华人艺术团的团长,在国内时就是资深京剧票友,后来多次登台为加拿大人展示中国京剧。王泓翔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京剧的种子就渗在骨子里了。
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说过:我们不能让孩子饿肚子,同样,我们也不能让孩子的大脑得不到知识的滋养。我们应该从摇篮时期就给孩子创造有趣的环境,并开始对其进行教育。那些通过枯燥乏味的方式获得信息并受到惩罚威胁的孩子,很难在多年之后成为优秀的学生。那些在正确的时间内以自然的方式学习的人,年少时就会形成自我教导的习惯,并保持一生。
3岁以前的教育模式应该以“灌输”为主:一方面,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和图形等,以奠定大脑活动的智力基础;另一方面,要“灌输”人生的基本准则的态度。
第一方面,塞德兹的做法简单又实用,值得效仿——有意识地进行视觉训练和听觉训练。 塞德兹的理由浅显易懂:既然他能记住我,应该也能记住别的东西,于是,我将我能拿到的东西都递到他的眼前;除此之外,我不停地跟儿子说话,并要求他母亲也这么做,我不仅对儿子说完整的句子和单词,还特意将每个字母用标准的发音念给儿子听。后面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深思,因为我们跟婴儿说话时最喜欢用“宝宝”“抱抱”等叠词。如果我们也能有意识地跟孩子说完整的词语或句子,相信孩子的感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也能如小塞德兹一样——远远地超过了其他同龄的孩子。随着这种能力的逐步增强,孩子的求知欲望也会一天天增长起来。
第二方面,向孩子“灌输”人生的基本准则最为重要。要利用一切机会灌输他必须具备爱心,知道关心别人,同情弱者。也要提供机会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家里来了客人,要引导孩子把自己的小馒头、小葡萄等主动与客人分享,师长也要不约而同地坦然接受、美美地享受孩子的赠予,然后给予中肯的表扬;带孩子外出时,要引导孩子热情地与小区保安问好;要不厌其烦地引导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而不是自己为了图快图清静代劳了)等等。也可以郑重其事地阐述一些道理,他也许无法全部明白,但他会受到熏陶。
在家庭教育方面,一直存在着两种父母:
其一:直升机式父母。这种父母经常对孩子批评、施压,他们坚信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严格的、有秩序的、受监督的过程。
其二:溺爱式父母。这种父母则是为孩子包办一切,盲目赞美自己的孩子。
妈妈们,你怎么看?
我嘛,我觉得我不会做直升机式的父母,也不会做溺爱式的父母。因为,无论是张开双臂拥抱孩子,还是攥起拳头给孩子施压,都是源自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的一种冲动。而教育的理想在于发展先天的个性,培养独特见解和首创精神。所以,我的建议是:以赞赏教育为主——多表扬,多鼓励;不要打孩子,那是最伤害孩子心灵的。
不要学欧洲,不要让孩子总是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小心翼翼地面对父母,不要让孩子很小就要经常说“是的,父亲”,这极端遏制了孩子的个人要求。要希望孩子接受我们的建议是自己理智判断、心甘情愿的结果,而不是害怕师长的权威。
孩子做错事之后,不应该一味地责骂,训斥和怒骂会使孩子的情绪变坏。而要用合理的态度教育他以后小心些。因为孩子做错事后,心里本来已经很难过了,如果再加上父母的责骂,会更难过,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使孩子陷入自责和不安之中。
不要用编造的谎言和愚蠢的禁令来教育孩子,夸大了事情的危害,会使孩子产生害怕心理,这就是导致孩子胆小的原因之一。
当孩子因为事情不如意而生气哭闹时,父母千万要冷静地放下手头的工作,蹲下身来,和孩子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如:来,我和你一起将积木搭起来。)要知道:孩子有了耐心,会变得勤劳、坚韧,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他们不会因急躁和冲动而一败涂地,也不会因为挫折和困难而止步。千万不要让孩子失去信心,孩子没有信心,会觉得自己很笨,他们的潜能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开发,对教育没有丝毫作用。
所有的孩子都是父母的缩影,教育是一场持久战,请多些耐心,少些急躁!给孩子良好的物质基础后,更应该为培养孩子创造有趣的生活环境,以自然的方式去带动其学习,并且养成自我教导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