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这句话出自《易传·说卦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原理,彻底洞明人类的心体自性,可以达到改变人类命运的崇高目标,从而使人的生命与自然能够和谐平衡、生生不息。
《南华真经·内篇·齐物论》中讲“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这句话在《南华真经·杂篇·庚桑楚第二十三》中再次出现。
成玄英〔疏曰〕:此显至之体狀也。知既造极,观中皆空,故能用诸有法,未曾有一物者也,可谓精微至极,穷理尽性,虚妙之甚,不复可加矣。
庄子《南华真经·外篇·天地》中有致命尽情的说法:
“愿闻神人。”曰:“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是谓照旷。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万物复情,此之谓混溟。”
成玄英〔疏曰〕:穷性命之致,尽生化之情,故寄天地之间而未尝不逍遥快乐。既达物我虛幻,是以万事销亡。
魏晋玄学家韩康伯对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有一句话讲的很好:“命者,生之极,穷理则尽其极也。”
张三丰祖师在《大道论》中讲:
夫道者,无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已矣。孔子隐诸罕言,仙家畅言之,喻言之。字样多而道义微,故人不知耳。人由天地而育,亦由父母而生。顺而用之。则鼻祖耳孙,嗣续而成,逆而用之,则眞仙上圣。亦接踵而出,同其理也。
张三丰祖师在《道言浅近说》中讲: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步工夫。何谓穷理?读眞函,访眞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一面穷理,一面尽性,乃有不坏之形躯,以图不死之妙药。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爲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
黄元吉祖师在《乐育堂语录》中说:
这句话明明分出三层工夫,不是说尽了性即可至命。若说尽了性学,就不需用命功,孔子当日又何必说“以至于命”四字?此可知尽性之后,明明有将性立命之功在!!!其功为何?语云:“性可由悟而得,命必待人而传。”
刘一明祖师在《通关文》中说:
修道立德,
必须有长久之志。
修真之道,
穷理尽性至命之学。
穷理必穷至於无一毫有疑,
无毫不知,,,,,,
方是大彻大悟。
知之真,见之的,
而理始明;
尽性必尽至於无一点气质,
无一毫私欲,,,
方能空空洞洞。
明不昧,暗不迷,
而性始尽。
至命必至於脱离阴阳,
阳神成就,方谓功力悉化,
不动不摇,自由逍遥,
而命始立!
刘一明祖师还讲:
此皆教学者细心穷理,必须真知灼见,而不可粗心了事也。性命之学至重至大,不比世间寻常小事,可以将就而作,稍有些差错,欲求长生,反而促死,岂可轻易?故欲了性命,先要究明性命之理,然后好作性命之事。性命之理非身内有形有质之物,亦非身外至重至浊之物。说到此处,诸天及人皆当惊疑。其惊疑者,非身内,非身外,将在何处捉摸乎??????自古旁门三千六百,曲径三百六十,各分枝叶,自拈门户。以讹传讹,以盲引盲,分枝楂叶,愈久愈多。。。
穷理和格物致知,后来成为宋明理学非常重要的思想。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朱熹《大学章句·补传》: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程朱等人释格物致知为“即物穷理”,二程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曰穷其理云尔。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程氏粹言》卷一)
王阳明晚年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这几句话也可以理解什么是格物。
格物致知只能穷理,不能尽性。。。尽性需要进一步诚意、正心,还有赖于内圣外王两方面功夫、全方位努力。尽性是圣贤境界。
《孟子·尽心上》讲: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即尽性,尽性自然知性知天。这是立命的基础。
《中庸》第二十二章说: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圣人知万物先天本性,参赞乾坤。此时,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对此,黄元吉祖师在《乐育堂语录》中进一步阐述在平常修行中如何尽性:
诸子勿谓至诚尽性以尽人物之性,至于参赞化育,不在语默动静、日用作为,而别有神奇也。
须知至平至常,
即是至神至奇。
生们但尽其在己,强恕而行,而天地万物皆在我个中。大家细细参之,然欤否欤?如能真知其中之奥,日间涵养本原,忽焉浑浑沦沦,清清朗朗,则二气之氤氲,一元之默运,诚有不在天地而在我者。此即至诚无息、于穆不已、为物不贰、生物不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