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喝热水不好”联想到“可证伪性”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今天我又要反省自己了。
刚刚在和男友讲喝热水不好这个最近刚刚接触到的常识。这里补充一个背景——男友从来不喝热水,夏天冰冬天凉,和男友相处了四年,我和他说了四年喝热水比喝凉水对身体好,非常偶尔地他会喝一两口,不过,仅仅是让我开心一下子——而现在我知道了其实和太热的水并不好以后,就很想和他把这个话题说得反差很大很有趣的样子。于是我和他说“我最近知道一个常识,告诉你你不要笑哦,原来,喝热水,不好” 。尽管心里想的是“喝太热的水不好”。可我故意模糊掉这一点,大概因为这样表达更有冲击力,我希望的反馈是“哈哈哈你看,你还一直劝我喝热水咧”可是男友很尊重事实,没有按套路出牌,说了一句“只要不是太热就没关系的” 对哦,这才是准确的表达呢。
这是一个聊天中无比小的细节,但它让我看见了自己的又一个弱点,我会去保护自己要表达的观点,为了这个观点我本能地会选择忽略掉一些显而易见又不怎么很重要的事实,长久下去,这个习惯就会不局限于细小的区域了,而是会随着我的惯性投射在我表达的很多事情上,回想起来果然有的!我在讲一个故事时,会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对这个故事的内容做一些处理,支撑这个道理的部分夸张点,其它部分不提。
如果我多认真看看自己的读书笔记,就会发现自己早就对这一点有过感触了,只不过并没有结合自身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这又是另一个不足,读书的思考的深度不够。
以后另开一篇再讲,话题回到“可证伪性”上。

什么是可证伪性?

科学理论必须要阐明将会出现的结果以及不会出现的结果。如果不会出现的结果确实发生了,就证明这个理论有问题,需要被修正或者推翻。可是,如果一个理论对任何未知的结果都能够自圆其说,那就值得我们怀疑了。这样的理论将永远不会被修正或推翻,它把人们永远地限制在思维的牢笼中。

好的理论总是会将自己可被证伪的一面展示出来,而坏的理论却从不肯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当我过于在意的对方反馈是否积极时,我会忽略客观事实,忽略本质。忘记了人类的思想能取得今天的进步,正是不断的自我修正的结果,在未来,也应该永远将理论放在可以随时被反驳的境地,我们才会一直更加接近真理。反之,则是固步自封,取悦自己。仅仅一步之差,就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开口和动笔之前当慎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不懒惰也不是特勤快,运动大都限于参加活动,跑过二次半马,5公里、8公里之类的小型跑步活动偶尔参加,身材不胖但也不...
    水木风歌阅读 2,662评论 0 3
  • ——读后感 在一个悲惨的世界里造就了一个悲惨的人物——茶花女。虽然她是一个...
    孙悟空齐天大圣阅读 2,773评论 0 2
  • 《男人四十》——给即将40的自己 二十岁 以为自己长大了, 但长大的只是身体, 遇到问题不会处理。 三十岁 以为自...
    勤律宽阅读 1,61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