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一所高校将打造3A景区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而在北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施行暑期参观校园管理办法后,每天游客爆满,导致校门外排起百米长队。(8月5日 澎湃新闻)
如今正值暑假,不少家长怀揣希望孩子将来也能考上名校的美好愿望,带孩子接受名校的熏陶。这点本无可厚非,但却导致清华、北大,人满为患,垃圾遍地,我们不禁要思考,这样走马观花的校园一日游,真的能让参观者“求仁得仁”么?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让孩子亲眼看看名校,在孩子心中种下努力的种子,同时名校也展示其开放、包容的精神,这看似一件“双赢”的事情。却因游客集中到访,对在校师生的教学、生活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是一些人为了体验高校伙食,请学生帮忙刷卡的行为,挤占了公共资源,这样的游览,带有入侵的性质,并不值得提倡。
高校游会误导孩子的择校观。清华、北大做为我国的最高学府,曾是不少学子向往的圣地,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清华、北大已经不再是学子们的唯一选择,在2017年报考的高校人气排行榜中,我们发现,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和四川大学,其人气值超过了1500万。让孩子以清华、北大马首是瞻,不利于我国人才的培养。且近年来,北大、清华为了招揽各地的高考状元,丑态百出,家长对这两所高校趋之若鹜的做法只会加重这两所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只有学生、家长的眼光能够放得更远,才能倒逼高校为了吸引人才而不断良性竞争,造福中华学子。
高校游并不能看到人文内涵。参观高校的目的不是为了看高校里的建筑,也不是为了告诉孩子可以在未名湖和心爱的人手牵手,家长希望的是督促孩子好好读书,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可谓“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而参观处于放假状态的校园,其教育意义远不如带孩子去参观就近的博物馆,让孩子从广博的知识中,找寻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且能把自己的兴趣当作学习的动力为之奋斗终生。
高校游容易引发攀比心理。近年来,广东、广西、江西、四川等地已有一些高校将校园独立打造成景区,并创A成功。而高校申报景区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学校就是学校,给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本就是学校不断提档升级的应有之义,校园为了应对游客参观的需求,把学校当景区打造,反而是舍本求末,有不务正业之嫌,不利于学校本职工作的开展。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但短期内让高校游降温绝非易事,因此需要教育部门、旅游部门同心协力,开发、推荐更多能够寓教于乐、适合暑期游的旅游资源,还暑期校园一个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