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我怀着激动与期待的心情参加了2025年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虽然这趟“旅程”只有八天,但是依旧给我带来了许多难忘的记忆。三下乡让我走出了校园的象牙塔,真正走入乡村的田间地头,与当地村民交流。这段短暂而充实的时光,不仅让我真正了解乡村,真正了解群众,也让我在实践中收获了成长、感悟了责任。初入高安市石脑镇,眼前的景象与我预想中的乡镇轮廓悄然错位。这里商铺林立,集市熙攘,田间稻浪翻滚与作坊机杼声交织成生动的图景,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远超想象。然而,零星的青砖老屋与蜿蜒的碎石小路依旧存留在镇子的角落。这些未被现代化完全覆盖的褶皱,与远处拔地而起的玻璃幕墙大厦形成奇妙的共生——一边是时光沉淀的肌理,一边是时代生长的骨骼。本次三下乡活动,我们宣讲团主要围绕宣讲、调研、支教三大板块开展工作,每一项任务都让我在实践中收获满满,同时也让我们团队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更加团结。身为宣传组的一员,我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及时记录每一幕场景,为当地群众传达他们的心声。点亮希望之火。在支教活动中我深刻的体会到教育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打破桎梏的钥匙、点燃梦想的灯芯。为了帮助当地小朋友们培养他们的艺术创造性,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我们在当地开展了许多支教活动,有舞蹈、绘画等多种活动。每次看着小朋友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就觉得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我们播种的不仅是兴趣与技能,更是在这片乡村土壤中埋下自信与希望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会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与建设者,用他们力量反哺这片土地。深耕乡土谋振兴。踏入梅江村的瞬间,泥土的芬芳与村民爽朗的笑声便编织成一张温厚的网,将我们轻轻托住,这里的人都非常淳朴热情,富有人情味。我们走访过程中有许多村民主动向我们打招呼,给我们吃西瓜,邀请我们进他们家纳凉,让人心里非常温暖。我们穿梭于整齐错落的屋舍间,与村民们唠家常得知他们的子女大多都出门务工,他们则在农闲时制作羽毛球拍贴补家用。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一户癌症家庭,初入他们家时,通过观察他们的特征,我有心中隐隐有预感,没想到他们主动开口向我们述说。他们谈及治疗费用的愁绪、政策信息的茫然,眼中却燃着不肯熄灭的亮光。我们倾尽所知普及帮扶政策,而他们以苦难淬炼出的乐观,反倒成了照彻我们心灵的灯——原来真正的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政策的甘霖,更需要这般扎根泥土的生命力。实践之路,从来不是铺满鲜花的坦途。记得在石脑中学的报告厅进行宣讲时,台下数百双眼睛如星火闪烁,让面对大场面的我们手心沁汗。窃窃私语如春日的细雨般蔓延,炎热的天气让大家变得躁动不安,报告厅变得嘈杂起来。许多成员见此情形,立马对现场同学进行安抚并将空调温度开到最低。而在老虎山抗日烈士陵园进行红色走读时,烈日如熔炉般炙烤着皮肤,陵园中没有任何遮挡物,摄像机也在汗水中变得沉重,但是大家都没有抱怨,而是咬牙坚持,都在为团队奉献出自己的力量。这些经历让我明白:成长,从来不是温室里的静默生长,而是主动踏入灼热的烈日,在踉跄中校准方向;是突破舒适圈的茧壳,让疼痛成为蜕变的养料。每一次直面挑战的坚持,每一份为团队倾注的微光,都在为乡村振兴的蓝图添上一笔倔强的色彩。“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对于“乡村振兴”的概念,在实践中变得立体而鲜活。只有走进田间地头,才能明白政策落地的复杂性;只有与村民面对面进行交流,才能捕捉他们真正的需求。在整个“三下乡”阶段,我与成员们的分工合作、互相支持,也让我体会到团队合作精神的力量,只有合作才能将所有人的智慧发挥出它最大的效力。三下乡的日子虽然短暂,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用脚步丈量土地的温暖,用心去倾听群众的声音,更让我找到了青春的意义——在服务他人中实践价值,在奉献社会中成就自我。未来,我将带动更多同学投身基层实践,让青春在服务社会中绽放光彩,让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来源:赴高安市石脑镇红色宣讲团汪沁茹2025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