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第一线兢兢业业工作了近30年。当有一天我看到钟道然《我不原谅——一个90后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反思》一书,我震惊了。回顾自己的教育教学历程,心潮澎湃,寝食难安。
为了提高升学率,我潜心研究考纲考题,课上滔滔不绝,把自己整理好的技巧技法,毫无保留地置换到孩子们的头脑中,鼓励他们尽力“克隆”,以图在考场上,一击必中。
“把例题背下来,仿着做!”
“不能用自己的思路写,用书上的话组织语言!”
“看清楚,这类阅读题必须分三步写才能得分……”
于是,我们精心打造出一批又一批“标准件”,家长开心,学校褒奖,我也感到志得意满!
中国的语言文字本是蕴涵了五千年的文化,品味起来美不胜收,但它到了我手里美丽全无,只剩下简单粗暴。我教语文,用数理剖析的方式,刀斩美诗美文,焚琴煮鹤,大拆七宝楼,还沾沾自喜,愚钝!自己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知道语文是用形象作诗,用感情谱曲的。可转眼引导学生读,却条分缕析肢解成干巴巴的东西。我太势利了!
有人说:语文是功利的,是学生的立身公器。而我们教的东西,大多是敲门砖,门一旦被敲开,砖就没用了。对孩子们的未来又有多大的帮助呢?
“不读书,唯做题”,我们一课课“字斟句酌”磨出来的孩子,又有几个读写能过关的!真是“少慢差费”!
为了准确无误地默写出中考61篇,我“围追堵截”,煞费苦心。熟练再熟练,准确再准确。我却忘了,干什么都有机会成本,那么多时间,如果让孩子们用来熟读《唐诗三百首》,用来吟诵《古文观止》《史记》……唉,多么可怕的智力浪费,触目惊心!
学生本应该用情感领悟母语,用智慧解读母语,用心灵品味母语。可我们把孩子死死拴在书桌上,把他们的思维圈在干瘪狭小的教材里。久而久之,他们的视野、思维、行为准则都越来越狭隘!还谈什么境界!
在残酷的考场拼搏中,孩子们的眼中只有红色的分数。他们把分数看得比命还要重要,多一分欢喜雀跃,少一分泣涕涟涟。这样的孩子,他的人生格局能有多大?
日复一日的竞争,把孩子屏蔽在七彩世界之外。他们被一口口喂大,渐渐地,他们失去了觅食的能力,嗷嗷待哺,变成一个个乖顺的“宝宝”。难怪有的孩子升学后成绩就下滑,因为他一遭遇自主学习,就手脚无措。
是我们折断了他们奋飞的翅膀,是我们掐灭了他们创造的火花,是我们劈掉他们的自我和个性!钱学森老人临终前叹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想一想就不寒而栗!
学生一直在考场上追逐,导致他们“提前兴奋”,许多孩子一上大学就懈怠厌学,在本该奋斗时光里不是一翅冲天,而是折戟沉沙。这能怪他们吗?
有时我在课堂上公开宣扬:考试时这样回答,平时可以那样理解……无意间培养了孩子的双重标准,应该吗?真正的教育应该注重孩子内心最真诚最有兴趣的部分,兴趣被我们扼杀了,真诚也要虐杀吗?
有时兴致所至,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政治课,完全忘记语文应从文字入手,需要用心谈,随心说。而体会那有体温,有生命的肉做的文字,才是学语文的第一要务……
忽然想起一首歌《我多想唱》,在我读中学时非常流行,曾经唱出了我的烦恼,唱出我的不满……歌中唱到:
我想唱歌可不能唱,还有多少复习题都没有作,努力吧准备考重点,老师听了准会这么讲,时时刻刻的光啃书本,这样下去就像书呆子一样,这种烦闷的生活多枯燥,凭这怎么能把让人生精彩。生活需要七色阳光,年轻人就该放声歌唱,老师呀老师呀你要想想,难道你过去就是这么样……
将心比心,我无比惭愧!
近30年的辛勤耕耘却如此荒唐!
对!我真该好好想一想!好好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