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9。《自我的回归》读书笔记,第五章---社会服务:迷惘、质疑和纠葛(服务社会的自我迷惘)
(一)服务社会的自我迷惘
大学在服务现今文明社会的众多领域方面所作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但是,这样的服务在当时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现实,且颇具争议,所以需要我们就现实问题、矛盾进行认真、严肃的思考:为谁服务?服务什么?以及如何服务?
(二) 社会服务的自我质疑
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大学教师服务社会之演变,在历史的梳理中,我们才能更好的认识以及更健康的质疑。我们一起来看换一下服务社会的历史回溯。1,社会服务之精神与学术的坚守:最初,大学教师追求真理,向往与志同道合的同路人一起,有着共同的精神理想,在一起自由地交流,研究学问,教育学生。遵循着大学独有的行为准则: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和学术中立,默默地铸就着大学教师的文化,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随后,大学成为一个类似于“宗教性的存在”,风险于永恒的、终极性的真理,遵循着种种圣神生活的规范。中世纪的大学是一个精神堡垒,中世纪的教师们常常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纯粹而真诚地探索着人生、圣神的恩典以及《圣经》的真义,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生活。这个时候是世俗与圣神的二元对立,但却不是抛弃世俗。请教主义盛行后,世俗、事工和功利在这里获得了圣神的意义,服务社会、勤奋工作是更好的服务于上帝、更好地传道。研究开始走向实用主义。大学不再局限于纯粹的象牙塔里的精神抱负,而是热衷于有用性的科学研究。为社会事务提供智力支持,让研究走向实用和技术成了大学研究者的神圣职责和使命。洪堡将教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认为大学是传授高深学问的地方,它不同于职业培训。大学教师对社会的服务在于提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产品,并实现大学教师的自我完善。学术研究与自我完善的统一,研究和生活的统一。2,服务社会之经济、政治一体化转向。前面提到的这种追求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统一的理想随后遭到了批判,他们被贴上各种标签:“精英主义”、“不切合实际”、“脱离社会”等等。洪堡原则逐渐被实际利益所取代。社会需要大学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服务于当地政府、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教师必须走出象牙塔,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大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实用化、技术化,大学培养的人才也以培养实用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指向。对知识的追求不再出于高远的追求,大学教师接受了流行的实用主义观念。纯粹的“为知识而知识”正遭到普遍怀疑,并走向瓦解。大学教师参与社会的事物越来越多,诸多领域要求他们提供知识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合作。大学、市场、社会、政府之间形成了非常坚固的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