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一篇,不觉隔了五个月之久。中间几次想拾笔,几次又放下。
说不来是哪种难。
像是在忙,又像是脑中空。
第四十篇,就选择了这个“隔”字。
“隔”是个典型的左右结构,左边是一个“阝”,其实是一个“阜”字,右边是一个“鬲”字。“阜”是土山的意思,之前在讲“队”字的时候也提到过。山当然是有阻断的意思。
“鬲”是古时一种三足的炊具,读作lì,上口圆,三足中空,在古时主要用于蒸煮食物,有说“鬲”的三足较远,也算是有间隔之意。
山的阻隔是最直观的。
中国本就是个多山之国,山地是地貌的骨架,建构了三级阶梯的基础地形特征,也深刻影响了日常的生活。
《愚公移山》里讲到“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形成诸多不便。
《蜀道难》中诗仙李白描述秦岭横亘,两地隔绝,“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乡思》写道“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层山阻隔,漫漫旅途,思乡情切。
如何实现破局。
挪移阻隔。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点点地攻克,使操蛇之神闻之,并最终感动了天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无陇断焉。
打穿阻隔。遂有蜀道,凿孔架木,修建栈道,虽然“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是毕竟“天梯石栈相勾连”,可以接通两地。
超然阻隔。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需要超然豁达的心理,莫说青山多障碍,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是苏轼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
种种路径,需要的都是人生的修炼。
要修炼有必克的决心。挪移两座山脉,还要运至海岸,是极大的工程,是极大的考验,必须有超常的决心,才能有行动的第一步。
要修炼有切实的路径。天帝不曾见,人力有局限,寓言只是寓言,现实需要形成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凿天梯,搭石栈,攻坚克险。
要修炼有超脱的心态。这是最难的境界,需做到心外无山,以无形破解有形,以高度跨越宽度,不困于身,放飞于心。
坚持一个方向,坚持一种价值,坚持做一件事情,都必然面临重重阻隔,有各种力量来中断。
或者在心外,或者在心里。
修炼出宋代禅宗大师靖居和尚所说的三重境界来,从见山是山,到见山不是山,再到见山是山。
愿一切继续,哪怕是隔日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