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有一个好友叫杨霁云,有一次,杨写信夸赞鲁迅的古体诗写的非常出色。
鲁迅在给杨的回信中写道:“来信于我的诗,奖誉太过。其实我于旧诗素未研究,胡说八道而已。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针对唐诗,今天只聊一下与离别相关的诗句。
自古多情伤离别。
在灿若星河的唐诗中,送别诗绝对称得上是唐诗中最耀眼的存在之一,其中诞生了许多千古名作。
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杜甫的“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白居易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袭袭秋“;
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其实,王维还写了一首诗,与《送元二使安西》写的是同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龟年,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相思》,其实这首诗原本的名字是《江上赠李龟年》,也是写离别的,与我们现在理解的意思有出入。
以上初唐,盛唐的诗人所写的离别诗句,无不直达人的内心,引起读者无数共鸣。想要超越他们,简直是太难了。
然而,在晚唐有一位诗人,也写了一首送别相关的诗,这首诗的高度绝不亚于之前所有的离别诗。今天就着重谈一下这首诗。
这首诗就是晚唐诗人许浑写的《谢亭送别》。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劳歌一曲解行舟”一句开头平平,临行前唱一曲送别的劳歌,解开缆绳,朋友即将坐船离去。
“红叶青山水急流“一句则写诗情画意。举目望去,两岸是青山红叶,秋水急急向东流去,友人也会像这疾流的水一样,归行似箭,快速离去吧。
前两句写人写景,平淡无奇,最多将人带入到离别的环境中。
这首诗最让人震撼的是后面两句: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太阳落山,暮色降临,诗人的酒醒了,此时友人已经远去,只有漫天的风雨交加,诗人独自一人缓缓地走下西楼……
历代读者、诗评家对这两句赞不绝口,更甚者说,这两句堪于盛唐诗人争雄。
那么这两句究竟好在哪里呢?
以往诗人写离别,多写将近离别时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如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许浑写的却是离别后的情景,从作文的角度来说,立意与众不同。
诗的前后联之间是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送别友人后诗人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在离别的地方待了许久。朋友走后,酒入愁肠,睡着了。第三句极写离别后酒醒时的怅惘空虚,第四句却并不接着写离愁,转而又是写景,以景来衬托诗人独自面对满天风雨的落寞与孤独。整篇布局是“行舟---写景---人远---写景“的结构。
用离别后的场景来打动人心,即使全诗没有离别的场景,没有写离别的不舍,可诗人独下西楼的场景,却将离别的不舍、落寞表达得更加打动人心。
许浑在前人对离别诗已经写到极致的前提下,另辟蹊径,写出又一篇流传千古的诗篇。实在是难得。
《汇编唐诗十集》对这首诗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
唐云:唐人长于送别,而《阳关》称最。他若“雪晴云散”、“蓟庭萧飒”,转相步骤,几成套语。此独舍却行子,写居人之思,立意既新,调复清逸,堪与盛唐争雄。
相识相知相惜,同样的地方,你可以去无数次,但有知己陪伴,才觉得那个地方更有意义。正所谓:常忆江南旧时雨,不见深巷故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