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和朋友一起去听了市摄协精心组织的一次讲座——《从“夹层”到“风城”》,感悟颇多。
主讲高岩老师,曾在法国留学,曾在中央美院任教,现在是天津美院教授,百度中对他有相当长的篇幅做介绍。
高老师的讲座,开篇于《夹层》,五年时间,以相机为笔,用别样的视角,记录了自己在法国期间的感悟。
说实话,如果不是文字介绍,从照片里那些狭小的空间、破旧的家具、杂乱的衣物日用品,真没看出来那是异乡的场景。
回味那些文字,回味照片带来的视觉冲击,不由得想去探寻照片背后的人和故事。那些漂泊异乡的人,离开自己熟悉的天地却还没有融进当地的生活圈,憧憬夹杂着困顿,迷茫交织着期待,像漂浮在空中没有落地的蒲公英,照片里带着压抑感又被物化了的情绪,引人凝视、思索。
“照片是用来吸引人的”,这组照片,在我心里扣下了与众不同的印章。
高老师展示的作品里,有一组名叫《A货》,如果不是他介绍,我不会想到,照片里的比萨斜塔,雅典神庙等等著名建筑,全部来自于微缩景观。挂在机场国际航班出入口的组照,对于刚刚到过原景地的游客,即将奔向目的地的旅人来说,那些逼真而且熟悉的场景,也许曾是他们身临其境或者梦寐以求的那个点,谁会怀疑它的真实性?
相对于照片来说,我更感兴趣的,是组照的名字与组照之间的反差美,它让我想起《红楼梦》里的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世上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谁又分得清,辩的明?
好的艺术作品,引人凝视,叫人深思,惹人回味。只是,不知道我的理解和作者的原意,差距有没有超过十万八千里。
现代社交学中有一个重要理论——“男女对视3秒钟定律”,意思是指“当两个人之间的目光交汇时间超过3秒钟时,就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交流,这种交流可能会引发浓烈的感情,甚至会引发爱情。”
基于心理学研究得出的这个结论,我用在这次讲座的“读图”上,应该也是可以的,尽管我的体会,不一定能得到大家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