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脉的褶皱里,一条悬挂在绝壁上的水渠穿越时空,讲述着人类文明史上最震撼的精神传奇---红旗渠精神。当林县百姓用钢钎叩响太行山岩的那一刻,不仅凿穿了坚硬的石英砂岩,更展现了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这一精神不仅铸就了"人工天河"的奇迹,更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不认命,是红旗渠精神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在红旗渠修建前的林县,面对“十年九旱”的生存绝境,林县人民没有选择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当54岁的县委书记杨贵带领勘察队攀上太行绝壁时,当30万民众自带口粮、自备工具,用血肉之躯对抗地质年代的岩石层理时,这种“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品格的生动写照。
不服输,是红旗渠精神最深刻的精神内耗。在物资匮乏的1960年代,林县人民用麻绳捆住身体悬空作业,用脸盆传递测量数据,用算盘计算爆破参数。当总干渠要通过地势最险峻的青年洞时,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用17个月的时间凿通了这条“生命通道”。这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执着,在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中得以延续:从“天问”探火到“奋斗者”号深潜,从量子通信到北斗导航,中国科技工作者正是以这种精神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封锁。
敢于战天斗地,是红旗渠精神最动人的精神特质。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林县人民在悬崖峭壁间创造的奇迹。这种精神在塞罕坝林场三代人的坚守中再现,在毛乌素沙漠治理中闪光,更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战场上绽放。当数字孪生技术赋能现代水利,红旗渠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站在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这条“人工天河”已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新时代新征程上,从科技自立自强到美丽中国建设,从乡村振兴到共同富裕,红旗渠精神始终焕发着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它告诉我们:只要保持“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豪情,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志,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创造出更多震撼世界的人间奇迹,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