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旗渠精神为帆,破浪新时代征程

       “愚公移山志,十年修一渠。”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缺水少粮、物资匮乏的困境中,以血肉之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间凿出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用十年光阴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今年,在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之际回望,这一精神所蕴含的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信念,依然是照亮新时代征程的精神火炬,指引着我们在面对重重挑战时,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奋勇前行。

       不认命,是向命运发起挑战的勇气。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恶劣的自然条件似乎早已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划定了贫困与艰难的界限。然而,林县人民没有在这样的命运面前低头,他们坚信人定胜天,以钢铁般的意志向自然宣战。这种不认命精神,在新时代同样熠熠生辉。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无数贫困地区的群众和扶贫干部不认命于贫困的现状,他们深入调研、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帮助千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不认命,让不可能成为可能,让贫瘠的土地绽放出希望之花。

       不服输,是在困境中坚守的韧性。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物资匮乏、技术落后,每一步都充满艰难险阻。但林县人民从未因困难而退缩,他们凭借一锤、一钎、一双手,硬生生在悬崖峭壁上开辟出生命之渠。这种不服输的劲头,在科技创新领域同样得到传承。面对西方技术封锁,我国科研工作者不服输、不气馁,埋头苦干、自主创新。从“天眼”探空到“蛟龙”探海,从北斗组网到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的背后,是科研人员不服输的坚韧与执着,他们用实际行动打破技术壁垒,实现了我国科技事业的跨越发展。

       敢于战天斗地,是战胜一切困难的豪情壮志。修建红旗渠,是一场人与恶劣自然环境的激烈搏斗。林县人民凭借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战胜了看似不可战胜的困难,创造了人间奇迹。如今,在抗击自然灾害、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等挑战面前,我们依然需要这种战天斗地的精神。无论是抗击洪水时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筑起冲不垮的堤坝;还是疫情防控期间,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都彰显了中华民族敢于战天斗地的伟大力量。这种力量汇聚成无坚不摧的磅礴之势,让我们在面对任何艰难险阻时都能勇往直前。

       红旗渠精神不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是新时代的精神灯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必将面临更多未知的风险与挑战。但只要我们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始终保持不认命的勇气、不服输的韧性和敢于战天斗地的豪情,就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渡不过的河。让我们以红旗渠精神为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