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有幸再一次聆听了王平博士有关于美国的科学教学情况,对中西方小学科学教学有了一个更明确的认识。
学习别人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
我们也非常注重孩子们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在科学教学中孩子们对于科学问题的解决,但美国的科学教学注重于学生的探究能力,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放在同一高度。所谓“探究”,王平博士就说有这样两个方面,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平时更注重于解决问题,而把提出问题放到了次要位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话可能我们每一个老师都知道。可是在真正的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我们往往敷衍于形式,象征性的要求学生讨论、提出问题,然后老师迅速地把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提出来,而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决这个问题上,因为解决这个问题才是我们要考试的内容。
美国的科学教学却不是这样子的。美国的小学老师很多都是包班的,一个班一二十个学生,每天都有科学课,一节课时间长短由老师灵活安排。所以老师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问题,学生也有充分的空间去表达自己的问题。所以对于生活中的一个小现象,我们的老师可能花了五分钟就把这问题提了出来,而美国的老师可能要花两三节课的时间才能和学生一起把这问题总结出来。王平博士说这也是探究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就和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长此以往,孩子们就养成了科学家一样的思考方式,像科学家一样去做研究,剥茧抽丝学习科学,这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对比学习了美国的小学科学教学,我想到了一种植物——毛竹。竹子成长历程:前四年,地面部分仅仅长了三十厘米,但在四年以后开始生长,而且生长速度可以说是一发不可收拾,在短的两个月内,毛竹可以疯狂地生长成二十多米高的毛竹,成为应用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毛竹。毛竹为什么可以突然长得这么快呢?原因是什么?我查了资料:原来它在这四年中并没有停止生长,它在这四年里在地下盘根错节,拓展了几十平方米的疆域。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重视了前期的积累过程,注重了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看似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不如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知识上、用在解决问题上,实则不然。如果把解决问题比作是学会使用一件高端仪器来解决一个科研难题,而提出问题则是去生产这样一件解决某个科研难题高端仪器。研发的过程很漫长,但一旦生产出来,问题却能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对于科学学习来说“提出问题”也是相当重要的,难怪王平博士说:“提出问题也是科学探究的一个过程。”
在以后的科学教学过程当中,我要转变认识,重视学生的自主思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把探究过程做实、做细。不以考试分数为唯一目标,重视孩子们的终身成长,把培养孩子们的思维方式放在科学教学的首位,“博观而约取,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