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正在手术中。
婆婆腰一直不好,近年来愈发佝偻起来,一直来我们都劝她好好全面的检查一番,以便对症下药,老人总是不听。
婆婆总喜欢听她一些老姐妹不是很靠谱的推荐,今天去千岛湖,说是有个人一推拿腰就好了;明天去乡下,说是有个郎中的草药效果很明显;后天去萧山,说是有家医院水平很高;过几天又说来绍兴,听说有家社区医院推拿很灵。婆婆还喜欢蜻蜓沾水般的试药,任何药吃了还没一个疗程,一见效果不明显就丢至一边。也上过当,买过近万元的什么磁疗床,接受过三千块一次的理疗。。。。我们无数次劝说,腰痛是慢性病,不可能吃了什么药一下子就好了,婆婆一概采取左耳进右耳出的政策,当面答应得很好,背后又自行其是。
多次当面帮教毫无效果,导致一辈子做人思想工作的公公对婆婆放之任之,而先生,本来就不善于与老妈沟通,更是几乎绝望,我碍于媳妇这一身份,也表示束手无策。又不能采取强制措施,甚至不能说重话,老人其实都是玻璃心,尤其当面对的是公公婆婆,我个人觉得更加要讲究策略。儿子说话声音重一点,对于他们最多是伤心,媳妇如果强势一点,也许老人会认为是灾难。所以一直以来,我的角色定位就是妥妥的做个好媳妇,买点东西陪餐饭,多叫爸妈多聊天。这跟自己父母说话还是有本质不同的。我们家异常民主,平时我们姐妹跟老爸老妈嬉皮笑脸、没大没小、不是朋友胜是朋友。而公公平时很是严肃,不苟言笑,退休后也没从警察这一身份剥离,家庭议事决策过程强调无上权威。先生兄妹两个,对父亲一贯采取的都是惹不起我还躲不起的鸵鸟政策。婆婆呢,我想面对坚持己见的公公有时也很无奈,慢慢的就演变成你不听我、我也不听你的状态。倒是我,回家吃饭时总给两老和和稀泥,插科打诨几句,即使要跟两位老人讲道理,一般采用的也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渗透法,虽然效果不大。说句实话,老人们健健康康、经济独立、知书达理,已经是对我们最大的关照,也已经是我们小辈最大的福气了,偶尔他们有点个性,耍点脾气,哄着就行了。
这一次我和先生采用的是现身说法,“朋友的妈妈跟你一样,做了个手术,现在好多了,腰也不痛了,身板也直了,人也舒服了,你只要愿意,其他就不用管了”,也许是说得多了,也许是金石为开,也许是菩萨保佑,反正最终婆婆总算同意了。这不,医院里检查等待了四天(说实话,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久),今天终于进了手术室。
静静等待️……今天是周日,学考进行中,尽管在手术室外也无所事事,但我还是单位请了假;尽管一切已联络妥当,但心里还是不踏实;尽管在也无需我做什么,但在和不在还是不一样的。这几天,不管多忙,每天一趟我是一定到的,水果点心、防滑拖鞋早早送到,手术方案商量妥当,医生看护拜托到位,至于每天的陪护,公公身体硬朗、思维敏捷,又加上是气排球主力,照顾婆婆绰绰有余;先生似乎也到了感恩易感年龄,一改年少时父母严管下的疏离,这几天鞍前马后,照顾母亲大人甚为着力。至于我,先生早已声明:你的任务就是帮忙联系医生、病房、看护。貌似政策宽松,但作为一名睿智的女人,我清晰的明白在婆婆住院时一名媳妇该履行的职责。事实上,媳妇陪护的战略意义往往都是大于实际作用的。需要不需要是其次,方便不方便是其次,习惯不习惯也是其次,老人也许更在意媳妇有没有在近旁端茶送水,这是感觉,也是面子,更是尊严。即使我家先生,虽然说得挺好,万一我真的信了他说的,老老实实按他要求各施其责,估计还是会意犹不甘。天底下每一个做媳妇的只要想明白这一点,并且尽可能的做到位,其实是可以避免很多家庭矛盾的。
……。也挺好,陪公公说说话,老人还是有点忐忑的,不时站起来在手术室外踟蹰,不像往常那么强势。买来咖啡,醇香掩盖了等候的焦急,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尽管手术不大,但三个人的心理压力不小。间歇写下这段文字,这是生活的记录,于我,等候在手术室外还是第一次,这是一种体验,也有一份感悟。
“吕……”,喊声响起,三个人,一起快步跑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