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下什么?
好吧,你告诉我,还有灵魂。
有吗?
有的吧。
我们总相信人的皮囊下,还住着一个灵魂,而灵魂看不见亦摸不着,好像不会生病也不会痛苦,那它重要吗?我们似乎也给不出答案。
但翻一翻蔡崇达的《皮囊》,好像隐隐约约在其中找到了答案。《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说质感的散文集,它以平实、冷静的语言,描绘着一幕幕温暖而又残酷的故事。在那故事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人的皮囊下发自灵魂的呐喊,我们从这呐喊声中,似乎能窥见心灵的真相,认人又认心,在无数的皮囊下,是一扇通向心底深处的大门,让自己“看见”自己。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世间的皮囊,有千般变化,终究逃不过归于虚无的那一天,而皮囊的好坏与否,与这世间的纠葛似乎并不成正比,而是以一种令人匪人所思的情况延续下去。
阿太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所以,阿太的一生,都对肉体的折腾毫无畏惧。切菜时把自己的手指头切断了,不过简单一句话,就像把排骨砍断了一样稀松平常,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即使九十多岁了,依然坚持用她那缠过的小脚,从自己村里走到亲人住的镇上,来回折腾,就像生活的本身原该如此。
因为她认为,如果整天伺候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阿太的话,令人忍不住就想到了安逸这个词,整天伺候着皮囊,不想受苦,害怕风吹日晒,这个皮囊就成为了累赘,禁锢住了灵魂。灵魂无处安放的时候,便会跟着皮囊慢慢朽坏,直到锈迹斑斑。
所以,当阿太有一天只能躺着动不了的时候,一向如超人一般的她竟然哭了。
阿太也许是一个极端的人,她的想法不适用于所有人,但她却是看得最透彻的人,生命不息,折腾不止,活着就要用着这个皮囊,灵魂才能与之高度契合,从而最透彻的看见自己。
有一种力量,来自内心的认知
从古到今,我们对房子的执念都没有变过,有一种执念,叫做家。
其实从一开始看到《母亲的房子》里,母亲对建房子如此执着的时候,内心是很不解的,就如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房子即将被拆掉,再建也是浪费。而且,从很多个情形下看,建房子,不过是为了争一口气而已,就好比人的虚荣心,越满足越膨胀。
我们还能回到家吗?再走几步看看,老天爷总会给路的。我想我们都小瞧了一个女子对心中那份情感的坚守。
曾经那个男人对她说,我会把这块地买下来,然后盖一座大房子。她信了,然后一生都在围着这个誓言打转,曾经的誓言算是实现了,但曾经的那个人倒下了,无能为力的时候,用什么将他扶起来?她能想到的可能就是完成他之前的梦想。
所以,当她披荆斩棘,将房子修建完成,并将那个男人的名字写上去的时候,她笑得如同一个娇羞的少女。
世界上的很多不认同,并非真的不认同,只不过没有走到那个人内心深处而已,一旦一个人直视自己的内心,认清心中所想,那么她自己就会迸发出一股巨大的力量。
我们都需要找一个理由,与自己握手言和
很多人活在虚幻之中,因为他不敢面对现实,明明知道那不过是欺骗自己的把戏,却仍然乐此不疲,他在这场谎言中扮演一个充满希望的病人,让每一个人陪着他演戏,只要谎言一直在,那么他的威严便一直存在。
《残疾》里面演绎的便是这样一个故事,这样的故事自欺欺人,可是我们愿意看见,似乎我们都无法去戳破那真相,也无法预知真相背后会带来的后果,自己是否能够承受。
这样支撑着没有生机的皮囊,便如濒死的挣扎。曾经阿太将一只没有割中动脉,在死死挣扎的鸡狠狠摔向地面时说,别让肉体再折腾它的灵魂。是啊,有一种挣扎,只会折腾自己的灵魂,倒不如承受那真相的重击,与现实握手言和。当看穿自己的那一刻,也许灵魂就轻盈了。
我们总是去看自己希望看到的,而不多做思考,经年累月,所经历的每一个故事,所选择的每一个路口,都隐藏的一个答案。
我们也许无法体会阿太的超然,无法理解那位母亲的执着,也无法看破父亲的想法,但个人有个人的生活,只要他们自己理解便好。
有些人按部就班,走向自己的规划好的未来,有些人标新立异,最后倒向未知的前方,不知可曾,在未来的某一点,看见过自己呢?如果毫无羁绊,又会选择做怎样的自己呢?
也许有些人终其一生,都不会去想了。
作者/五煜,就一个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