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提到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中的知,不是知道,知识,而是良知,是我们人生中生成的道德感和判断力——度阴山
你怎么看呢?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是知道和做到,现在开始有了新的理解,是良知,一些底层逻辑和原则,不少时候比知道什么还重要
这里我们来看看《谁在我家》这里提到的良知的界限,这里主要说人际关系中的情绪感受:愧疚感,清白感,不安,心安理得一类的
这些和正真的善恶没多大关系
前面的文有提到情绪感受在我们出生的一刻就伴生而来,长期持续的左右着我们的选择判断和生活的感受等
当我们的行为危害到与其他人关系的时候,就会感到不安和愧疚,但我们的行为让关系变得更好就会有清白感(舒适和安心)
这就是人际关系中的良知,除了因为我们是社会性动物还因为我们需要高度的协作,我们对世界和他人的认知都第一时间来源于我们的情绪感受
这种良知和我们关系的远近又有不同,譬如上的父母,中的兄弟姐妹,同事朋友,有一些不同的规矩
我们在不同的组织/人际系统里面有不同的要求,在家里面身份是儿子,是兄弟等
在公司里面,是同事,是管理员
在社会上,又是公民,是社员等
不同的角色决定了我们的责任,我们的行为模式

这里在提一个案例,某位女士三段婚姻失败都因为家暴,在挖掘的过程中,发现家里面有爷爷打奶奶,爸爸打妈妈,哥哥打嫂子这样的情况
很多时候,在这个系统中,不自觉的受到影响,并且不会认为这是有问题的
案例中的女士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自己的一些行为或者语言会激发别人的暴力
我自身的案例,通常我是非常随和而好相处,平日几乎不发怒或说重话,但是每当被人误解或冤枉,我就一下子本能的愤怒起来,也就是最近两年才开始发现这个问题,然后开始探索背后的一些缘由,其实除了愤怒,还有很多这类型的一种情绪感受开关
所以人们变得歇斯底里或不可理喻,这背后大多时候是一种伤害或者问题
生活中这类困惑是非常多的,那么如何解题呢?
这里主要有三种基本的的需求来梳理我们的人际关系,能处理好找到一种平衡,人际关系就会很和谐
第一种是连接,和家人除了血缘还有共同生活几十年的岁月
共通的部分是归属感,当归属感遭遇威胁时,会让我们脱离系统
归属感得到满足,最佳状态是亲密无间
以前的文中有讲过有人给我讲:你呀,是没有根,也就是一种亲密关系连接断裂的状态
这里我们小时候的问题是,几乎所有的都是被动的,无论被怎样养育,无论规矩如何,我们都会被引导为成为“乖孩子”好孩子,不然的话都难以融入大人的世界
不少时候,我们会压下心中的渴望或者改变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
就如一个孩子走进公园,他对熙熙攘攘的人群,游乐设施,碧绿的湖水,但妈妈只看到了玫瑰园,就带着孩子去观赏玫瑰
那孩子的自我认知就会被打断,注意力就集中在了妈妈说的这件事情,由妈妈来诠释什么是美好的
这里如果不能走出依赖的状态,连接就变得非常重要,这里会阻碍我们成长
当成年后,我们要做到无条件接纳这些
第二个需求是平衡,维护付出和接受的一种平衡
付出者觉得亏了,接受者觉得欠了那么也就失衡了
想想我们远离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或者知心朋友变的陌生,这里是不是交往过程中失去了平衡呢
第三个是:禁欲(西方哲学,东方理学都有这部分修炼)
禁止自己的欲望,克制情绪和感受,极少的参与到交际当中,试着封闭自己,不欠任何人,也尽可能不为别人付出,这样是不是就清白了
但是呢:恰好在自己的生活里,会变成袖手旁观的人,不是真正参与生命的人
我曾体验过一段时间,一切与我无关,那么我就总是脱离的,虚幻的,不食人间烟火,那就脱离作为人的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