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值中华民族复兴之际,民族文化亦随之日渐自信,尤以汉族为甚。汉唐之恢宏气象,宋明之典雅精致,盈于汉族服饰之中,为新时代文艺青年所追捧。推心而论,身为汉族之人,着汉家衣裳,可谓与有荣焉。
然汉服复兴之路荆棘重重,苏轼曾言:“物必先腐之,而后虫生之”,汉服传承亦然,不惧外部之拦阻,而恐内部之暗刃。吾试列三点汉服圈之弊象,以警醒之,期改正之。
其一,缺乏包容
汉服之热,正值幼期,便多有党同伐异,近乎邪教之风气,拗于繁文缛节,执于细微之别,大有复制古时而不思进取之意,且每有初爱古风汉服之“鲜肉”入所谓“汉服圈”中,便倍感压力,稍有错失之处,便易引发群起而攻之。且汉服价格之贵贱不一,又引发攀比之念,汉服未兴,而贵贱等级之腐恶旧礼便已出露端倪,可谓得不偿失矣。
其二,形大于意
我华夏文明得以传承五千岁月之久,非因服饰华美,形态优雅之虚表,实源于诸子百家之智慧,仁义道德之风采,唐诗宋词之情怀,君子殉道之风骨等等。
然于“汉服圈”中,重浮纹而轻节义,贵柔美而少礼德,倒置因果,可见一斑,名其为传承中国文化,实为自我之粉妆打扮尔。坦然为之便可,又何故修此贴金之词?欲传承我华夏文明,重在百家文章之中。
其三,不知大局
我中华民族,由五十六民族所构成,虽人数有繁简之别,习惯有东西之异,但地位决然平等,现今,各民族之服装保护情况不一,断然独宠汉服,恐失中正衡平之局,且近年来,狭隘民族主义之风于网络之中甚嚣尘上,且亦易染“汉服圈”,有伤民族团结之大局。唯存之计,便是将汉服置华服之内,重华服之名而兼促各族之服饰文化保护。